权威人士解析事业单位改革焦点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19:23 扬子晚报 |
据最新一期瞭望东方周刊报道,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国继企业改革以后推进的又一项重大改革。事业单位一度被视为政府机构改革的“绊脚石”和政府机构精简后的“反弹基地”。记者就此专访了多年致力于事业单位改革研究的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研究员。 记者近来的事业单位改革中,有一种较强的呼声:“凡是可以由社会自主提供的社会事业,应当尽量交给社会;凡是可以由市场自主提供的社会事业,应当尽量交给市场。”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葛延风我个人反对这种观点。有些社会事业明显具有外部性,比如公共卫生、基础研究等,因为可以“搭便车”,是营利性市场主体不愿干的;有些社会事业虽然从理论上不具有外部性,营利性市场主体或私人机构可以干,但如果完全让私人干,就会出现服务目标偏离、机构布局扭曲等一系列问题。社会事业以及公众的基本权利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在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等方面,如果都交给私人部门去干,就一定会出现普通百姓看不起病,孩子上不起学等问题。 记者:为什么一些社会事业市场化以后会出现问题呢? 葛延风这里最基本的问题在于利益目标的冲突。社会事业发展追求的是公共利益、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如果让私人部门,让营利性组织去发展有关事业,他们所关心的目标主要是营利,这必然会与公益目标形成冲突。举例来讲,在医疗问题上,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讲,最好的结果是大家尽可能不生病、少生病,因此,合理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重点是控制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但如果全部让私人部门办医院,只有当老百姓多生病时,他们才能多挣钱。这就是利益目标冲突问题。正是由于利益冲突,很多社会事业是市场干不了、干不好和不愿干的,所以,社会事业发展必须主要依靠政府。这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记者:事业单位的改革是否会导致大量人员下岗? 葛延风我认为,事业单位改革总体上不是“裁员”,甚至有可能“增员”。目前,中国不少事业单位确实存在人浮于事的问题,但整体来看,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要求,中国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中国目前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约为5%,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也不过15%%左右;而美国近20年来的相应比重一直保持在20%%-25%%之间,欧洲国家则大都在30%以上。 另外,还有不少人以减轻财政负担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也是不对的。发展社会事业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是财政的基本职能,不是负担。至于如何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是另外一回事。 记者:但是事业单位为何会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呢? 葛延风中国事业单位的问题,本质上并不是人员过多,而是机制僵化导致的效率低下,以及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为扭曲。从现实的情况看,很多人不干事,但从另一方面看,还有许多的公共服务没有人干,需要人干。因此,事业单位改革关键是调整机制,端正行为,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记者:你认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在哪里? 葛延风第一个难点是分类标准的确定。既不能继续把没有公益性的机构保留在事业单位的盘子里,也不能把有公益性的机构简单推向市场。在过去的有关改革实践中,有些地方的分类就是简单依据机构自身的市场生存能力而不是其公益性,带来的后果很突出。第二个难点是结构和布局调整问题。目前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问题比较突出,这对于改革的制约是非常突出的。三是人的问题。目前全国事业单位有几百万家,2800多万人。虽然总体上事业单位改革不是减人、减机构,甚至规模还会不断扩大,但按照划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要求,现有部分机构要转企;同时,对公益性机构还要逐步调整结构、布局,并同步改革人事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涉及利益关系的连续性问题,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人下岗、转岗等等。对有关问题也要有充分准备,妥善处理,保护各方面利益。王俊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