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温州财团注定要“触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09:26 南方都市报

  经济人之易宪容专栏

  最近,有消息传出,温州的中瑞财团与中驰财团,随着高薪聘请的职业经理人相继离职,随着监管当局对两大财团的大额贷款严格控制,被称为超级炒楼团的两家温州财团已名存实亡。

  曾名震一时的两大温州财团落得如此结果,原因何在?是外在原因所致还是本身组织之问题?是中国目前的环境没有大型的民营企业成长之环境与条件,还是这种财团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存在着不可克服之困难?只有把这些问题梳理清楚,才能找问题之症结,找到国内大型民企财团真正发展之路。

  一般来说,企业的重组、合并或联合,目的就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市场的竞争力是什么?是规模还是范围?是越大越好吗?事实上,如果企业的重组与合并仅是规模或范围,如果是大小,而不是各种要素优势互补形成新的企业竞争力,那么这种企业重组与合并成功的几率不会太大。

  可以说,这次温州财团的组成基本上就没有按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本原则来重组。特别是从报道出来的信息来看,该两大财团的联合,目的不是如何利用已有企业优势做出有竞争力的产业或产品,而是希望大造声势来进入金融业,来从事目前暴利的房地产业。可以说,温州两大财团之所以会“触礁”,在于一开始财团联合的倾向性,在于希望聚集规模巨大的资金进入它们个体无法进入的金融业,在于希望进入房地产及城市大项目等暴利行业。

  可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快速增长,与民营企业快速成长、民营经济推动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一些民营企业在做好一点、做大一点之后,就不甘心创业阶段那种艰苦奋斗做产品和做实业的状况了。特别是当他们看到一些企业进入金融业、进入房地产业轻而易举地获得暴利之时,就更不甘心了。这几年来,正是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一些民营企业纷纷进入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尤其是先行者尝到甜头的实例,更是激励一些民营企业千方百计进入这些行业。别看这两大温州财团在联合时如何信誓旦旦,但实际上他们的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了。

  正是这种赚快钱的动机,温州财团的组建从根本上就不会从企业长远发展来形成企业的组织结构,来组建现代企业制度。因此,进入财团的每一家企业从根子上并不会真正把自己的企业融入到新财团中,如果财团有利可图,这些原来的企业一定会分一杯羹,如果财团想从原有的企业利用什么资源可能就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财团要想发展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在财团聘请经理人时,看上去是轰轰烈烈,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做给媒体看的,做给想进入的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企业看的,实际上各家企业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这些企业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能让他们进入个体难进入的暴利行业,如果这些企业能够如愿以偿,给相关行业与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也就不可能避免了,因此这些行为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密切关注也就自然了。经理人无所作为短期内退出,经理人的无所作为是注定的,因为这些财团的企业根本就不希望经理人有作为,否则,财团真的做实了、做好了,那么原来各自的企业不是没有吗?这些企业哪一家愿意自己打下江山的企业消失呢?这正是财团“触礁”利益上的根源。无论是企业的重组还是联合,如果不能够对原来的企业要素进行重新配置,那么这种重组与联合意义有多大呢?

  总之,作为全国首家无地域限制、以“财团”命名的温州财团从露面之初就引起各方关注,它也应该是“迄今为止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一个很大的创举”,它为什么不能够顺利发展成长起来,市场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目前我们的不少民营企业过分强调短期行为),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财团的组合不是来重组企业优势,形成财团的新竞争力,而是原来的企业都希望从财团中获得什么。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