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理论聚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09:59 广州日报大洋网
理论聚焦(图)
广州大学城已成为广州的一道新风景。(资料照片)

  广州大学城的教育效应

  广州大学城的建设,使广东、广州高等教育发展的硬件水平得到大跃升,随着大学城的启用,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依托高校聚合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效应,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日前,本报理论评论部与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沃尔德终身教育研究院在广州大学城联合举办学术沙龙,邀请各大学领导和教育界专家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

  记者:蔺志强、吴红林

  通讯员:陈伟民、李伟、欧欣、胡英良

  大众化与建一流大学并进

  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

  王利文(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大学城的建成非常必要,对整个广东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第一,大学城是广东省的非常好的形象工程,象征着广东省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迈进;第二,大学城发挥了心理效应,过去广东的教育一直相对滞后,而大学城的建成代表了广东高校教育的后来居上,可以满足近几年的扩招需要。大学城对在改革中如何寻找新的出路,振兴广东大学教育起着相当好的作用。另外一个是在硬件方面,大学城整合了教学资源,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好的大学能够拉动比较新的大学的发展。

  高教大众化要在实践中探索

  梁世平(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具有同等意义的。建设一流的精英大学,我们有不少榜样可借鉴,但在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世界上也没有先例可循。在这个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很多,还很复杂,比如教育的资金、教育的理念、优质的师资、合格的生源、教育条件等等。广州大学城的建成为广东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在硬件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如何稳固地推进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还需要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提高办学质量的动力所在

  赖卫华(广州大学党委副书记):

  探讨大学城的教育效应,就是要解决如何加强大学城内涵建设问题。首先,大学城前期投入很大,目前各高校都是贷款的,而且日常花销很大,以后如何承担,谁来承担,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不得不考虑。如果我们通过入驻大学城使教育水平有很大提升,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一些。国外很多大学,校长的主要工作一方面是引进人才,另外一方面就是找钱,依靠学校的影响来赢得各种投资和捐款解决教学与建设所需经费;第二,进入大学城,还会有一个危机感。大学城里很多教师是从内地引进来的,确实很不错,他们来之前对广州不是很了解,但在熟悉后,就会有可能跳到更为能适合其专业发展的高校去。所以这就迫使我们要注意凝聚力和吸引力,创造更好的环境给专家从事教学科研。

  把做强放在主要位置

  刘树道(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广州10所大学聚集到一个地方,必然要产生集聚的效应,这个集聚的效应一个是外部的效应,一个是教育内部的效应。外部的效应可以从社会效应、经济效应上探讨。内部的效应,即规模效应、质量效应、文化效应和教育效应。如何发挥集聚的外部和内部效应,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大学城这个大的“大学”和10所大学之间的关系。

  10所大学的情况都不相同,现在的相同只是因为它的建设任务、规划与将来的管理是相同的。现在所追求的还是在完成规模效应的前提下,先要做大,然后再做强。做大与做强有矛盾,在某个时期,可以把做大放在主要位置,但过了这阶段后,做强就升为主要工作了。做大很容易,几年时间里把房子盖好,把学生招进来,但是做强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的。因此这10所高校不管是归属不同,还是文化背景不同,都应该把做强放在主要的位置,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研究作为我们大学的唯一使命,这才是我们最根本的东西,否则房子盖得再漂亮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这10所大学虽然各有差异,但是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是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出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跨越

  王煜照(广州沃尔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广东、广州是我国最早实施终身教育的省市之一,广州大学城的建设使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高等教育是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广东、广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这一创举,下可大大拉动、提升普通教育的快速、持续发展,上可推动、提升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以及文化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快速、持续发展。

  资源共享提升聚合效应

  改变人们的高等教育观念

  梁杜明(广州大学党委常委、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大学城提高或改变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或观念。大学城总的说效应是好的,我们现在讨论大学城的教育效应,不是要探讨对建设大学城赞成与否,而是在已经投入那么多资金在大学城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去考虑应该如何把其作用发挥得更好、更大。

  整合文化生态效应

  欧俊全(星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

  把多所大学集中起来,产生的效应很多,但其文化效应应该是最基础的。不同大学应该有不同特色,更不用说各个学派之间的独立。那么多学科的大学集中在一块,首先产生的就是文化生态上的效应,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融对于人才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怎样能够做到各个大学之间的教学互通、资源共享、教师互聘,是发挥大学城教育效应的关键。

  文化个性才有共享的价值

  卢晓中(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

  大学城聚集了十所大学,如何发挥资源共享的效应,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实现最大限度的优质资源和特色资源的共享。这些资源共享包括:1.器物共享,包括场地场馆、设备、图书等的共享;2.文化共享,文化共享不是文化融合,是各种文化之间的兼容———只有文化个性,才有共享的价值,而广州大学城文化发展和共享方向应为个性、兼容、分享;3.课程共享;4.师资共享;5.信息共享。而资源共享的实现条件则有:一、学校方面:对资源的开放(消除学校壁垒,使学校真正没有“围墙”),通过市场运作,互惠互利;二、政府方面:政府搭台(协调、政策、制度等),学校唱戏;三、组织机构方面:建立校际协作组织;四、政策制度方面:省教育厅、学校自己的政策制度都作出相应调整;五、信息交流方面:信息开放,联席会议和网络发布。

  “三风”建设的品牌效应

  余国扬(广州大学副校长):大学城的教育效应很多,我想谈两点:

  一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效应。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是学校质量和发展的根本

  所在。好的质量高的大学,其“三风”也是优秀的。大学城的10所高校都培育和形成了各种特色的校风、教风、学风,但是,一般地说,重点大学在这些方面都是比较好,因此,大学城的重点大学在“三风”培育建设上,既能从非重点大学中发现、学习新的“亮点”,又可以帮助和推动非重点大学的“三风”建设的重任,从而产生大学城“三风”品牌效应。

  二是教学资源共享效应。大学城的建设,为把学分制的实施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提供了契机。大学城10所大学,如果都能相互承认学分,那么,具有优势的学科课程和老师就成为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对没有多少学生选择的课程和老师提出了应该调整的信息。这样,无疑对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是积极的,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效的!当然,学分互认要循序渐进,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相互之间承认学分,在有些课程和老师中是难以进行的,同时重点大学也要有气度,帮助与支持非重点大学的发展。

  公共课程可率先共享

  刘耀明(广州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目前大学城里有80多个学院,200多个专业。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要提供更多更新专业。同时有些专业允许重复,又要避免过分重复。对于各校、各系都共有的公共课程,比如马克思主义教育等课程的教学,大学之间更容易有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各校有关教师可以研究一些新的形势,加强大学城各校这方面的联系与协作,取长补短,把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搞得更好。

  建立学术活动共享机制

  陈英华(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大学城应该发挥其文化效应,加大其整体学术影响力。如此组合式的大学群如何发挥其聚合效应?我觉得应该借鉴类似于大讲堂的使用效益。假如能建立这么一个机制,使得各个院校高水平的学术讲座通过一定的方式在整个大学城进行推广,比如华工的某个专家的报告任何一个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去听,那么,这种文化的影响力度就扩大了。如果国外某学者来某校讲课,可以通过某种渠道公布,都可以去听,那么在互相的学术交流过程中自然接轨,文化的氛围与学术的影响力就会扩展开来。

  建立园区联合学术委员会

  刘铁(中山大学教科所博士):

  校际资源共享实际上不是很容易的,各高校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层次方面差别很大,给学生互认、课程的互选以及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编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入住大学城高校师资的结构和科类的结构都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在不同的高校,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性,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培养的侧重面都有比较大的差别。

  大学城的硬件共享基本上不存在问题,关键是教育软件的共享,尤其是优质资源的供给不足,属于稀缺的资源,加上校际之间的利益隔阂,阻碍了这些资源在较大范围内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各高校摒弃过多的门户之见,共同开发优质教育资源。

  应该增强大学城在这方面的协调管理功能。有专家建议建立校长联席会,此外,我认为在大学城管委会这个机构外,应该建立一个平行的机构,即大学园区联合学术委员会,还有一个叫教学协调委员会,也就是教务处长联席会或联谊会。

  联合学术委员会由大学城各高校选派各个学科学术带头人来组成,对园区内的教学科研进行专业化的协调和管理。主要职能为:第一,规划园区内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发展;第二,对园区的各大高校学科专业进行评价和质量监督;第三,协调并且确定教学改革中需要跨校开展的学术教学活动和实验还要制定相同或相融的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办法,制订有一定约束力的园区管理规章制度。

  教学协调委员会主要职能是为了在整个大学园区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又要保持各大高校在资源共享时的相对独立性,发挥行政协调和行政监控的职能。首先,主要是实施联合学术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学籍管理方案,来落实各高校学生在校际选课的学分认定;第二,开展专业目标体系的建设。为了发挥大学园区的整体功能和体现各高校学科与专业特色,各高校原有学科和专业结构在进入大学城之后需要重新规范和整合,开展复合型、现代型的专业目标体系建设,并且在资源共享的理念下进行一些专业的机制的转换;第三,专业重组和机制建设。在学科调整和机制建设上主要是各个高校在自己有特色的学科基础上,联合学术委员会根据园区的定位目标对各个高校的学科结构的调整提出建议,以形成大学园区学科建设的整体合力。建立学科及专业的退出机制。对不适应社会需要或者园区内两个以上重复设置的学科,经过联合学术委员认定后,进行复议及淘汰;最后,创建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课程管理模式。

  为知识产业化搭建平台

  制度化塑造大学城文化

  刘晖(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大学城的文化定位应该是广州乃至珠江三角洲、南中国的文化重镇、首善之区。大学城客观上为10所大学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互补提供了实现的平台,文化聚合效应必定激发出巨大的文化辐射能量。

  塑造大学城文化,一是可以组成一个规划小组,起草指导大学城未来若干年文化建设的《大学城文化建设规划纲要》,从总体上设计大学城的文化形象、文化品位、文化内涵;二是成立一个非官方(非政府)的常设机构——大学城文化工作协调委员会,对大学城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进行统筹,对大学城的“文化艺术节”、“学术讲座”、“文化沙龙”等进行制度化安排;三是建立博物馆群,例如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大学博物馆”。假以时日,大学联合体可望长成一棵文化大树,成为广州人的精神家园,成为南中国的文化符号。

  辐射广东多所大学城

  冯增俊(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广州大学城优于其他大学城的特征是与母体相融合,由此引导出的一个发展定位是,广州大学城通过对广东主要大学力量的优化整合,形成一个开放的高水平大学体,在吸收国内外学术成果和发展成就的基础上,辐射向广东多所大学城,如深圳、珠海和东莞及大亚湾科技基地,建立互动合力机制。这是一种整合性的新发展力,来自各大学又大于各单个大学相加之和。因此,广州大学城应当大力推进这种学术力的整合,以实现强大的统辖式辐射,统合地区和各种专业的发展。通过这种辐射,对广东未来经济将发生直接作用,是大学城借以实现对未来产业发展起主导性统领作用之根本。

  呼唤新体制和新管理

  张铁明(广州市现代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大学、新空间必须有新的体制和新的管理。广州大学城在现有的广东高教投资与办学体制的基础上,“城”的公共管理与“校”的独立管理的关系是怎样安排的?大学城建设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谁来对投资行为负责?各高校都把大学城校区的建设作为本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和新契机,那么大学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什么时候提到议事日程?会不会还是计划体制下的只讲投入不讲成本的新大学?教育制度安排必须讲发展的效率。按照规划,广州大学城将是全国最大的大学城,广州大学城现在开始有的管理制度建设,将为广东今后高教投资办学与管理提供新鲜的经验。

  激活知识产业化效应

  陈少兵(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

  大学城模式创造了知识产业化的新平台,为广州的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建设“中关村”、“东湖开发区”模式的良好机遇,这是教育效应的有机组成部分。我认为可以从机制入手,激活大学城的知识产业化效应。首先,要填补制度支撑和政策引导方面存在的缺口,完善鼓励知识生产和知识产业化的制度保证;其次,要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搭建知识产业化平台。

  建新园区服务更多大学

  孙钜黄(广州国际经理人培训中心董事长):各大学应考虑在大学城树立一个新的培养目标及在此建立特色,培养“三化”人才,即现代化、国际化与实用化的人才,走出一条与以往不同的新的办学特色。可利用现有的成果和教员力量,加强和国内外名牌大学的教育合作,增强大学城的国际化交流程度。大学城应发挥广州大都市的功能,为更多的大学提供服务。可以在此建立一个新的大学园,为广东更多的学校甚至扩大到泛珠三角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高校提供服务,让大学城发展成为广泛性的校区。

  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汤贞敏(广东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

  建设广州大学城,将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集聚群。我认为广州大学城应尽快启动二期工程。这里除了作为部分高校新校区外,还可以兴建一批新高校,引进一批高水平大学落户,加大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力度,形成更大的办学规模效应。

  周边建设高科技开发区

  王培林(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

  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大学与企业(社会)联动的校企(社)合作体。这是突破传统大学办学模式的又一个尝试与探索。为此,广州大学城应尽快发展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尤其是能及时地研究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研究生教育。在空间布局上,应考虑把大学城周边地区,发展成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同时在大学城建设中应引进职业教育院校的优质资源。

  应该是个精雕细琢的地方

  邓良平(广州雅信达公司董事长):

  大学城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文化、有气氛的地方,而且是一个精雕细琢的地方。譬如说,各教学楼的叫法为什么不能起得更为浪漫、更文学些呢?此外,各大学校友会的功能也应该尽快开发出来。(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