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名家眼中的大师时光片断(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11:03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名家眼中的大师时光片断(组图)
纪念馆内的门上都雕有齐白石作品

名家眼中的大师时光片断(组图)
齐白石故居一角

名家眼中的大师时光片断(组图)
本报记者 翟健 摄

  为了唤起的纪念

  编者按正值齐白石诞辰140周年,首届齐白石文化艺术节在湘潭将开幕之时,我们推出了这个版,追忆那个诗、书、画、印四绝于世的艺术大家,回味一个世纪人物曾经带给我们的一切。对于世界和平奖金获得者、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任主席齐白石老人,我们不想做深刻的冗长的评介,我们想做的,就是通过几个名家的述说,通过我们的记者走进湘潭的所见所感,串连起一个时代对于一代宗师的怀念,唤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直接最浓烈的深情。

  “半饱富平生”

  ———齐耕夫追忆当年的白石老人

  齐耕夫1932年出生于北京齐白石故居,从小随白石老人学画。他画的昆虫,白石老人曾欢言:“足以与吾乱真”。

  齐耕夫介绍,白石老人生前与周恩来总理交情非浅。一次,总理从法国访问归来,托人带去了一筐让人看着便垂涎欲滴的大蜜桃,七、八个后辈跃跃欲试,都欲饱之而后快。“但祖父从筐里只挑出一个蜜桃,用小刀切成若干,每人浅尝辄止。”看着孙辈们渴望的眼睛,白石老人慈祥地说道:“半饱富平生啊。”于是,剩下的密桃被锁进了一个大柜子。后白石出游一周,归至才想起此事,一筐法国蜜桃早已烂于柜中。“为此,祖父还自责了好一阵子,连叹‘暴殄天物’。”

  白石老人多子嗣,在世时“孙曾男女共40多人,见面不相识的很多。”“祖父出身家贫,对粮食很是珍惜。一般我们一桌人吃饭只打三筒米。碰巧有天吃中饭时,我的好几位同辈也过来了。厨师说,这么多人要加米。祖父于是点点头,‘就加一筒吧’。可想而知,十几个人把饭吃得一粒不剩,饭后祖父问:‘饱了没有?’,我们都摇头。祖父这么做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粮食有多么来之不易。我到现在还继承着这个传统,一粒米也不浪费。”本报记者王路刘晓波

  齐耕夫简介:齐白石的曾孙,现任白石画院院长,中国名家字画馆名誉馆长,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

  “我怎能跟齐白石比”

  ———黄永玉笑谈艺术人生

  湖南另一位有传奇色彩的著名画家黄永玉,今年选择以举行“八十艺展”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80华诞。中国艺术研究院理论家陈履生认为,黄永玉是一个充满话题的艺术家,是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艺术家,湖南对他的重视还不够,应该把他和齐白石并称“齐黄”来研究。

  对此黄永玉笑言:“我觉得很荒唐。我怎么能跟齐白石比呢?不够格。我这不是谦虚。以前在美国有个女作家写我,说黄永玉可不谦虚,但是求实。我觉得这话说得好。你要说我每天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好,这可以;但以前说‘齐黄’是指齐白石和黄宾虹,现在缩小到湖南这个地界内,把我和齐白石并称,这令我很不安。”据了解,黄永玉已被邀参加12日在湘潭举办的齐白石艺术节。本报记者王路

  黄永玉简介: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16岁开始以绘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吾不及老师之万一”

  ———齐白石弟子、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专访

  长沙西园北里幽长曲折的小巷内,有一幢二层高的普通小楼,旧瓦青砖,意趣盎然。李立,这位齐白石唯一的湖南弟子即住此地。在正厅内,一张60年前他与艺术大师齐白石的合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自从大师去后,我常在此与大师喃语。”年届八旬却依然耳聪目明的李老说。

  李立外祖父家是湖南湘潭有名的书香门第,他从小便显现出不俗的艺术天赋,束冠之年即自制“石庵印章”一册,艺惊乡邻。家人将其作品寄给远在北京的白石老人,没想到当时已83岁高寿的大师竟回函称“所刻之印数方,刀法足与余乱真”,对当时的李立大加赞赏。从此,白石老人便常寄书函向他授技艺传艺德,两人的丹青缘一直持续到老人逝世。

  李立说,他珍藏着3件最为宝贵的东西,一为一幅寄给大师画虾的条幅作品,白石老人在“作业”上亲自示范了一只虾,并附上虾身的第三节要稍微突出的批语;二为图文并茂的一封书信,白石老人绘蛙数只,并题款“闻立也已来京华,犹不得相见……余以蛙还之”云云;三则为白石老人逝世之前一年,李立进京拜见与老人的合影。

  纵观李立如今的作品,早已自成一派,他说是领悟了一点白石老人的自创精髓。但他又谦虚地说:“吾不及老师之万一。”本报记者 王路

  李立简介:金石书画家。号石翁。湖南株洲人,上世纪40年代起定居长沙。中国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南分会副主席。

  我的爷爷有情有义

  ———齐白石第12孙、画家齐展仪专访

  齐白石艺术节开幕前夕,齐白石第12孙齐展仪专程从北京赶到湘潭,将800多件齐白石文物捐赠给白石纪念馆。“我1938年12月出生于北京西城区跨车胡同15号,到1957年9月老人逝世,与他朝夕相处19年,是孙辈当中与其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位。”

  “在我心目中,爷爷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当年他曾经得到很多人的帮助,陈师曾就是其中一位。”1923年,陈师曾在南京病逝,白石老人闻悉后十分悲痛,数次题诗哀悼。1951年离陈师曾去世近30年了,老人也已年届九旬。一个夏日的晚上,跟家人在院子里乘凉时,忆起故人旧事,不免伤感:穷苦的日子里,朋辈对我帮助最大、对我友情最深的莫过于陈师曾,他是第一个劝我改变画风和帮助我开画展的人。不知道他的后人现在过得怎样……

  “爷爷出身贫苦,对普通老百姓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一次,一位磨刀匠给他磨刻刀。磨完后老人很满意,当即要付钱。对方却坚决不收,说:你是个大画家,我不要你的钱,要你的画。老人欣然一笑,让他挑了一件最满意的作品高兴地离去。在当年的跨车胡同一带,当时有送煤的、理发的、拉车的前来求字、求画,他总是一口答应:要得!然而,当有些附庸风雅的官宦人家前来求画时,老人却显得很悭吝:我没有功夫见!“听父辈们说,抗日期间,老人曾在家门口贴出《画不卖与官家》的告白。被日伪扣留时,老人还挥笔写下‘子子孙孙不得做日本官’的话。”

  1935年4月,老人最后一次还湘省亲,此后再也没有回去过。“我记得,在我12岁那年,一位湘潭老乡带着一坛豆豉前来北京探望,这让老人再次感受到了故乡的浓浓温情,他高兴地收下。”他时常想起童年一起捉青蛙、虫子的小伙伴。他常喃喃自问:“不知这些人是否还活着?他们在哪里?”每当怀乡之情无法排遣时,他便挥毫作画作诗来表达和寄托。他的晚年几乎就是在这种情感中度过的。本报记者刘晓波王路通讯员陈冠军

  齐展仪简介:原名齐秉生,又名齐影闻,职业画家,现居北京,系齐白石四子齐良迟的儿子、白石第12孙。

  他永远离不开田园

  ———《齐白石全集》主编郭天明专访

  郭天明是搞油画的,但他当年却用了5年光阴主编了蔚为大观的十卷本《齐白石全集》,这套大书搜辑了齐氏各个时期的雕刻、绘画、篆刻、书法作品5000余件,还有50多万字的诗文、题跋与书信。他说,激发他强烈的建构欲的,是当年塞纳河畔的清风,是在西方的游学经历唤起了对世界级大师的重新发现。他认为,自己当时立志为其做这套书,因为他认为在中国“没有一个画家值得做这样一套全集。”

  郭天明说:“齐白石终其一生给世人最重要的贡献,我个人认为,从绘画角度上说,他很关注人的生存环境,用现代的语言讲就是关注自然。他一辈子都在把看到的家乡和田园里的风物画在画里,写在诗里。他是一个环保意识很强的画家,这也是他获得世界和平奖金的重要原因。他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原因,也在于此。”同时,齐白石在国画传统上发展了新的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无论从内容上还从形式上,都有很大创新。他是国画技法上承前启后的大师,这与他的出身,他的劳动经历有很大关系。

  郭天明感叹地说,现在能与齐白石比肩的人好像还没有,王憨山有一点苗头,可惜去世了。“齐白石永远离不开田园。”郭天明说。本报记者刘晓波赵雨杉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