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记者来信:高中课改别让名校成为孤独“领舞者”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16:45 新华网

  新华网济南11月9日电 记者来信:高中课改别让名校成为孤独的“领舞者”

  新华社记者 张晓晶

  作为全国4个试点省区之一,今年秋季开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山东全面启动。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尽管山东制定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非常理想,但是由于各项配套措施不到位,大多数学校存在等待观望心态,高中课改的目标尚难落到实处。

  为了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山东颁布了改革实施方案,新课改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上都进行了大胆改革。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同时还增强了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

  但是,记者近日在山东多所高中采访发现,高中课程改革的前景虽然鼓舞人心,但许多高中仍然持谨慎的态度,大多数学校都在等待观望,“看看风头再说”。有的校长干脆说:“我现在推行课程改革,实际是拿校长的帽子在拼,3年后如果高考失利,我不仅校长当不成,更没法向众多的家长交待。”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指导,使各所高中普遍感到推行课改面临很大压力。“新的课程改革方案非常理想,对于学生全面发展非常有益。”山东省实验中学校长刘堃认为。今年的高中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大改变,更加感性、易于接受,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教学体系,教师如果不经过培训根本适应不了新的教学要求。作为省内外知名的重点高中,山东省实验中学拥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今年又根据课改需要引进了多名教师,但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具备此类名校的实力和条件。有的校长介绍说,课改后,对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要求提高,学校要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资源情况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有的课学校根本开不起来,即使勉强开起来,选修课的质量也难与名校相比。这样,名校与弱校之间的差距必然拉大。

  实施新课改以后,学校按要求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实施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144个学分即可毕业,其中包括116个必修学分、28个选修学分。学校教学自主权增大,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开设课程,自己组织考试,自己认定学分。

  “弄虚作假的现象肯定难以避免。”采访中许多高中校长不无忧虑地说。他们举例说,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3年共15个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但研究性学习没有教材、没有教学大纲,许多学校无从着手,基本处于盲目状态。

  另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才能获得2个学分;3年中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个学分。不少校长反映,这些真正落实起来都有一定困难,“最后,很可能有些学分是‘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大多数校长忧虑的是,“缺乏监督机制,课改难免流于形式”。据了解,目前许多学校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不高。按照课改要求,基础文化课程的课时比例应该有所降低,但仍有许多学校大大提高文化课的课时,压减选修课的内容安排,很多学校还在沿用旧的教学方式。

  高考是高中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部分高中校长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模式不改变,一切都将是空谈。”按照课改规划,3年后将由山东单独组织实施高考,山东的学生不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但截至目前,有关高考的考试标准仍未出台,各校都在焦急地等待观望。

  有的校长接受采访时说,当前高中“回读风”越来越热,有的市地回读生达到学生总数的50%,升学率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说到底,还是以升学率来考核学校和校长,至于学生是否全面发展、是否实施素质教育,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这种情况下,实施高中课程改革,首先部分家长就不答应,学校和老师的压力都很大。

  刘堃等一批高中校长建议,要想使课改目标落到实处,高考改革必须配套进行。首先,高考应该适当加大考察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题目比例,给高中教学树立正确的导向,提高高中课改积极性。其次,要改革教学环境,不能以升学率这一条标准来衡量学校和老师。另外,要让高校也参与到高中课改中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让整体素质高、学有专长的学生能够受到高校青睐。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