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陵周边大动迁 四年后民居企业全部搬走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16:49 新华网 |
7日晚21:32,中山陵四方城管理局会议室灯火通明,所有分管领导全部在座。会议内容主要是:大旱天气下,要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人工浇水。会议进行得很艰难,原定一小时的会开了两个小时,还不见有散会的意思。 “现在正在大旱,中山陵正经受着诞生以来的最大考验,在这时动‘手术刀’,对景区进行大改造,应该说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中山陵管理局园景园容管理处处长李立华对记者讲。 违章建筑将全部拆除 中山陵,孙中山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南麓,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遵照他生前遗愿,在南京钟山修建其陵墓,1926年动工,1929年完成。 自从中山陵建造那一天起,中山陵就有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症。13个自然村庄的驻扎,100余家大小单位、外来务工人员的违章搭建正在蚕食着南京标志性的城中景点中山陵风景区。尤其是风景区外缘与外景已经被此起彼伏的违章搭建,拥挤不堪的居住环境搞得面目全非。 “实际上不仅仅外来务工人员,就连我们的员工都在以中山陵为家。”中山陵园景园容管理所所长陈乃华告诉记者,这些员工多数住在附近,从小在这里长大,平时走路就可以上下班,对中山陵有特殊的感情。 “我们的目标实际上挺难的,特别是在这个大旱时期。”记者在管理处看到了一份资料显示,这次改造,主要的目标就是“显山、露水、现城”,4年后,景区内的13个自然村9个居民片区内的民居和19家工业企业将全面搬迁。 在中山陵风景区,记者总能看到树干上缠绕的标语:增加城市绿肺。“整治的重点实际上就是提升整个中山陵的绿化率,利用拆建还林、退耕还林和荒地补绿等建设,让中山陵风景区新增绿地面积6750亩,森林覆盖率提升10个百分点,上升到80%。”陈乃华告诉记者,搬迁是最困难的,现在每个干部都分配了几家几户的任务,做起来相当难,“想走的不用说就走了,不想走的怎么说都不走。” 实际上,记者在中山陵周围居民区了解到,搬迁对这里的原住居民可以说是个好事,“房子是平房,又旧条件又不好,而且交通也不方便,”但一位刘姓市民又悄悄告诉记者,实际上有些人无非是想能多要点钱,“要了能多给点,为啥不要?” 于是,每天晚上,中山陵管理局的干部们都要坐在会议室里,筹划着怎么能把自己身上的任务完成。 大旱正是“手术”好时机 凌晨3点,中山陵园景园容管理处工作人员刘俊成拖着疲惫的身躯完成了今天的工作,他和同事刚刚用了整整19个小时,开着洒水车,拎着桶,把中山陵上上下下近万棵树浇了一遍。 中山陵,整整3个月滴雨未见,意味着什么?“不由你不信,不用半个月,这里的所有花草树木就能死亡殆尽。”刘俊成坐在撒水车上,啃着面包告诉记者。 从9月初开始,南京遭遇了53年不遇的大旱,农业损失惨重,而对于中山陵来说,这个大旱可能还意味着更多的损失。9月中旬开始,中山陵的工作人员就发现所有的树木都提前进入了秋天,树叶发脆发黄,大量凋落,树冠下垂,再也没有了挺拔的雄姿,同时,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也发出了质疑,“为什么陵园里面会这么早的出现枯黄色?” “对于这些百年老树来说,大旱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树,旱死了就旱死了,绝对没有医治的可能。”陈乃华告诉记者。 “我们现在的问题可以说连园子的设计者都料想不到,你可以看看,整个园林没有为可能遇到的大旱做任何建筑上的准备,如果想要人工喷水,连洒水车都开不上去。”但陈乃华同时也承认,在往年的这个时候,中山陵应该是天天有雨的,80年后的大旱,任何高明的设计师都不会料想到。 “如果我们把中山陵的现状比喻成进了烤箱,我想一点都不为过。” 挑水上山才能浇到“天下为公” “我家就在中山陵旁边住,我本身就是动迁对象,然后我身上还有动员搬迁的任务。”每天刘俊成凌晨3点钟回到家里,心里总是有种舍不得的感觉,从小伴着中山陵长大,在中山陵旁边玩,到最后在中山陵里工作了20多年,这里面的一草一木,刘俊成都认识。 “动迁是挺好,能住上楼房了,告别了小平房里的日子,但是今后上班就远了,也不会有这样出门看青山的美景了。”刘俊成告诉记者,自己总是有留恋的感觉,现在他只能用“拆迁还要一阵子才轮到我”来安慰自己,他认为,这种心态可能是所有中山陵旁边不愿离开的住户的想法。 但同时,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员工还有更重要的任务。 从10月初开始,中山陵上自管理局局长,下至游览车驾驶员就开始了一个浩大的工程,陈乃华给记者看了一份“非常时期”时间表,时间是从每周一到每周五,工作是开着陵园里的两辆洒水车,给园子里的所有树木浇水。 “简单点说,要给整个园子进行人工浇水,要三拨工人,两辆水车轮班上,然后要从早上6点,不吃饭不喝水的干到第二天凌晨3点。” 于是,刘俊成每天先在山下明孝陵暗香阁的消防栓处给洒水车灌上一车水,然后开着车到“天下为公”,这里是陵园的半腰高度,沿途用洒水车上的喷头给路旁树木浇上一遍,但到了“天下为公”,刘俊成的工作才正式开始。他要用一根扁担,一次挑上两桶水,拾阶而上到达更高的地方,然后把桶里的水向树冠、树身上泼,然后再回到洒水车处接水,然后再回去泼,等到洒水车的水没了,再回到明孝陵灌水。 “你知道吗,这工作能让人疯掉,当你看着自己拼命提上的水,就这样被自己泼掉,有时候连个响都听不到,心里真不是滋味。” 心里不是滋味的不仅有刘俊成,实际上陵园里所有工作人员都在这样干。 但他同时也告诉记者,这样做的成本高得吓人,“这些水是从自来水公司买来的,两辆车轮班倒,一天的油钱就好几百,工人加班费用、下发的补贴、人力物力,这些我们都没法算。” 但是结果也让园子里的工作人员欣慰不少。10月中旬开始,中山陵树木落叶枯黄现象开始好转,到现在,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原状,进山公路旁世界闻名的梧桐长廊,挺拔的树冠遮盖了天空,形成了一个穹顶。 “还好大家都没什么怨言,大家全知道,陵园是自己所有收入的来源,园子毁了,自己也就没收入了,所以大家积极性都挺高。”不过陈乃华说,这些员工很多都是家住在动迁区之内,有可能等到大旱过了,自己家房子也就动迁了,自己也要离开中山陵了。 新闻链接 维护,南京古城之痛 南京,有着6000年历史,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自公元229年东吴孙权迁都南京以来,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 古老悠久的文化遗产,现代文明的经济都市,与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南京独特的园林城市风貌。 但是,不仅仅中山陵,南京大大小小几百处文物古迹都面临着维护问题,多年来与民居相混合,难免不产生瑕疵。对文物古迹的维护给南京古城带来了很难弄明白的课题,特别是在这样的大旱下,这个课题更加突显出来。 为了维护南京古城,南京市政府早年曾投入6000万元维修城墙4.2公里,用于城墙周边环境改造的资金超过3亿元,其中2001年,维修城墙的长度和资金超过以往50年的总和。 根据“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南京在城墙维修中尽量使补筑的城墙与老城墙的整体风貌和谐一致,但几个月不下雨,带给文物的破坏却难以用这些数字来形容。 “在过去,我们不会担心旱灾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我们的主要工作都放到雨季对文物墙体带来的破坏上,”南京市中华门文物管理所李所长告诉记者,对于干旱,他们可以说是措手不及的。 “已经3个月没有下雨了,具体影响现在看不出来,这古老的城墙已经有600年历史了,而且全是石土质结构,过分干燥的影响现在尚不能用肉眼观察到,但如果过两个月,配合上南京冬季雪水的渗透,这些古文物的影响应该就会出现了。” 目前,南京市文物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对古文物进行必要的维护。(特派记者 李宁源)(来源:新闻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