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政府网站:电子政务不能一“挂”了之(热点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0日04:5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市场报记者 王立嘉 许黎珊

  11月9日,记者在北京王府井大街随机采访来自上海、青岛、大连等地的20多位行人,却没有一人能说出当地政府网站的名称或网址……

  始于1999年、在信息产业部、国家经贸委指导下的“政府上网工程”至今已5年多了,但专家认为,电子政务建设虽然成绩不小,却还没有影响到传统工作流程;而本为方便群众、加强与群众联系的政府网站,在广大百姓中依然波澜不惊。

  “政府上网工程”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公众的反馈响应却并不热烈

  11月6日,由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作为主办方之一的“2004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应用调查总结大会暨高峰论坛”,对先进的地市政府电子政务应用案例进行了表彰和推广。参加此次电子政务论坛的地市级单位有472家、县级有254家。如此庞大的数目表现出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高度重视,但从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委托政府上网工程服务中心开展的“2004年全国地市电子政务应用调查”的结果来看,对正在蓬勃发展的政府网站,老百姓反应并不热烈。近八成被调查者认为,现有电子政务没有发挥出作用。

  调查反映,当前电子政务的应用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如:便民服务交互功能不强、网站对外宣传力度不大,等等。据了解,只有37.5%的政府门户网站提供网上咨询服务,公众反馈响应程度也仅有10%。

  记者在网上浏览了几个地方政府的门户网站。这些网站首页都做得十分漂亮,政务公开、民意调查、市长信箱等项目一应俱全。不过,记者发现网站的点击率彼此之间相距甚大。究其原因,有部分网站内容陈旧、信息量小,充其量只是一个信息发布的窗口,而不是互动的平台。据调查,市民在政府网站的投诉3天内得到回复的情况不到36%,根本得不到回复的则高达48%。

  某地方政府网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曾遇到过一起投诉:一位打算自己开业的医生,按照所在地区卫生部门网站公布的细则进行了充分筹备,但在申请营业执照时,却发现准备工作根本不符合政府要求。对照相关文件和网上发布的细则,原来是政府网站把文件挂错了。

  观念有误区,使电子与政务难以融合;缺乏精通信息技术和政府事务的专业人才,网上服务形式难创新

  专家认为,国内不少政府机关认为将政府事务搬到互联网上,就是电子政务。这个观念有误区,它把信息化这一电子政务的手段当成了目的。

  不少政府机关提供的电子化服务,完全按照传统的部门行政职能划分和工作流程进行,只是将信息传递的方式由传统方式变成了电子方式。例如,对于一个开餐馆的申请,申请者需要知道工商、税务、卫生、城管等各部门对此的审批和管理权限,随后按照传统办事程序到各部门的网站递交申请,得到审批结果后再到另一网站重复同样的工作。这种不贴近用户需求,完全按照过去行政划分和工作流程建设的电子政务是僵化的,给用户带来的效益是极其有限的。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政府工作人员对电脑并不熟悉,甚至有电子政务工作的责任人竟然不会上网的怪现象。记者在采访负责某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采购计划的官员时发现,他甚至不具备最基本的网络常识。他答应把一些资料发到记者的电子邮箱,两天后,却来电话询问:“你给我的网址怎么打不开?”原来,他把记者留给他的邮箱地址直接输入了http地址栏。

  我国招聘公务员时对其掌握电子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并没有特别要求。在今年北京公务员考试中,也不包含任何对IT技术的考核。然而,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层出不穷。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开展,系统建设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技术更新,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从仅要求技术背景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过渡。而在现实中,大部分政府部门缺乏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经验,面对电子政务的新要求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随着政府电子政务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提高政府官员网络技术知识成为当务之急。

  专家认为,电子政务应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打破政府机关行政划分,重新组织工作流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一站式”的政府服务

  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成绩往往与地方政府官员的业绩挂钩,所以大家对硬件投入都较为重视。但部分政府官员对信息技术的缺乏,以及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给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造成巨大阻碍。

  据了解,目前国内电子政务的采购额中硬件支出高达80%以上,软件和服务方面的投入却相对较少。一方面,硬件设施相对软件设施来说更为直观,作为建设成果更为显而易见,而软件设施的真正价值却难以用肉眼来判断。另一方面,部分人员并不情愿接受新的行政方式,为应付检查,就简单地购置部分硬件或一两套信息化软件装上。这直接导致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电子”大于“政务”的状况。

  专家认为,在电子政务中,电子是手段,政务才是关键。无论是网络技术还是软件水平,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才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目的。电子政务应该完全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打破政府机关行政划分,重新组织工作流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一站式”的政府服务。

  同样是对于开餐馆的申请,在真正的电子政务环境中,申请者只需向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提出要求,电子政务系统就会提示他必须具备的条件和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然后在后端自动联接上述各部门,办好各种手续,最后通知申请者全部手续已办理完毕。这样,所有政府官僚体制都将被屏蔽,用户只需在某一点提出要求,也会在同一点得到结果。这才是电子政务的理想境界。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10日 第五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