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负债编纂康乐园旧迹 再现中大82栋小红楼原貌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0日08:32 南方日报 |
本报讯(记者/谢苗枫 梅志清 通讯员/李汉荣 何晓钟 唐锐)270页的记录纸,再现了陪伴中大80年风雨兼程的82栋小红楼原貌,一砖一瓦,扣人心弦,一草一木,浮思万千。昨日,作为80校庆系列出版物之一、由中大工学院院长余志教授解私囊甚至负债主编的《康乐红楼》终于撩起了面纱,在康乐园与各界校友、师生见面。翻开这本厚重的红书,一些老校友一边指点比划着故楼旧踪,一边笑谈追述起点滴往事。 昨日,我们循着余志教授的笔触,一路采风,尝试探寻绿野红楼背后大学立业的艰辛和它们的主人治学为人的风骨。 马丁堂 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红砖楼 在康乐园里有一座并不华丽、甚至有点呆板的红楼,远远看去,普普通通的3层红砖楼,往往让人不以为然。“但是,这栋楼,对我们来说,却极具象征性意义。”一位在旁边晨读英语、已在中大念了6年书的历史系学生一边自豪地说,一边指着墙体里嵌着的凿有“AD1905”(公元1905年)字样的岩石,“瞧,这栋楼建于1905年,是中国很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很不简单!” 据了解,马丁堂不仅是“中国很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还是中国第一栋钢筋混凝土硬制红砖楼。 马丁堂建成后成为当时岭南学堂主要的教学和办公场所。1912年5月3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并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 怀士堂 中山先生在此勉励学子 康乐园上的红楼建筑风格不尽相同,有严谨对称的教学楼,也有不拘一格的巴洛克风格式建筑群。后者有着浓厚的中西合璧风韵,怀士堂就是其中最典型、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筑之一。 然而,怀士堂最为世所传的并非它的建筑艺术,而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怀士堂的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上作长篇演说,谆谆勉励青年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这句话,成为每个中大人的座右铭,让一代代中大学子身体力行,成就伟业。 麻金墨屋一号 陈寅恪住所兼课室 黑石屋、麻金墨屋一号、希伦高屋、积臣屋、高士屋……近百年来,大部分以“屋”命名的红楼中多居住过一代代名师、教授,这些自成一统的小楼里也因此诞生了一篇篇传世为学为人的华章,使小红楼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世纪过去,仍盛放在郁郁葱葱的康乐园中,万人景仰。其中,陈寅恪的故居、麻金墨屋一号最为人传颂。 该屋于1911年由美国芝加哥麻金墨夫人捐建,一号是区别于她两年后捐建的另一栋同名建筑物。中大著名学者陈寅恪、王季思、杨荣国、容庚、商承祚等教授都曾先后在此居住。20世纪50年代后,麻金墨屋一号一直是陈寅恪先生的住所兼教学课室。 据陈先生的关门弟子胡守为回忆,夏天的时候,陈寅恪先生一般在一楼工作,听到学生要来上课了,就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到二楼穿上长袍,整整齐齐地给学生上课。“而且,当时陈先生的视力已经衰退,高矮可以分辨出来,人就看不清楚了。但先生喜欢做学问之余常在屋前的小路上散步,学校就专门把小路漆成白色,方便先生辨识,并在房屋东侧路口处装上栅栏,以策安全。”胡守为说。 “在这样眼力不济的境况下,陈先生还是完成了《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著,这样的精神影响了很多人,也使这栋小红楼,格外惹人注目。”余志也发出感慨。 图: 马丁堂。 怀士堂。 麻金墨屋一号,陈寅恪故居。陈健聪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