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招考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选择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0日16:54 中国青年报 |
热中有冷,这就是今年国家公务员报考情况的写照。一方面,平均37人争夺一个职位的竞争格局使公务员招考显得火热异常;另一方面,中央、国家机关招考的8400个职位中,居然有400多个职位将因报考人数不足而出现空缺,这些无人报考的职位多数属于艰苦行业和无权单位。(11月8日《南京晨报》) 几乎可以肯定,那些报考人数拔取头筹的职位想必都归属于权力大、待遇好的机关单位。公务员招考中不同职位的“苦乐不均”告诉我们:理想主义已不再是所有人的追求,更多人在为现实利益进行考量。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艰苦行业与无权单位的少人问津是最好的证明。我们这个社会中的精英们(这里主要指大学毕业生)不再响应道德理想主义的召唤,而是按照切身相关的利益考量,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距离权力核心的远近与实际经济收益的多少,成为主要的计算参数。 固然,最为理想的状况是:公共职位应该归那些理想主义者所有。我们总是不断树立一个又一个在艰苦环境中只奉献不索取的典型、模范———比如焦裕禄、孔繁森,认为只有那些靠精神力量支撑的理想主义者,才是国家公务人员的最佳人选。因此,一旦看到精英们群起追逐权力、青睐经济含量高的公共职位、对艰苦行业与无权单位不屑一顾时,我们难免满腹不快、满口微词———从各家媒体对本次公务员招考的评论中就可见一斑。 在我看来,公务员毕竟是一个人数众多的职业,并不是所有人都当得起道德楷模。以理想主义者的姿态批判这一社会现实,实在没有多大意义。我们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彻底抹去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设计中的理想主义色彩,以现实主义的政策对待崇尚现实主义的精英们。 第一,我们需要在公务员管理中加入更为严密的监督网络,严格约束国家公务人员的职务行为。理想主义淡化之后,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获得公职的精英们是不具有任何道德优势的普通人,他们为了权力和经济收益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也就背负起了可能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原罪”;如果放松了对他们的监督,公共权力时刻可能成为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 第二,我们需要合理配置公务员职位管理中的激励要素,让艰苦行业与无权单位具有特定的吸引力。公务员招考的目的是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面对满脑子充满现实利益考量的精英们,除非提高那些艰苦岗位的物质与政治待遇,给予报考者足够的激励,否则不可能避免出现职位空缺的尴尬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