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选拔:理应下级参与在先,领导审核在后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1日16:58 中国青年报 |
浙江省为了使干部选拔透明化,出台新制度,让市委委员和候补委员提前介入干部选拔,由全委会成员以个人名义参与干部人选提名,具体操作方法是:领导岗位空缺时,由组织部门提出两名以上参选人员名单,送市委分管副书记和书记审核,再由组织部门将参选人员名单等情况提交市委全委会成员,由其以个人名义参与提名。(11月8日《中国青年报》) 在浙江省新的提名操作程序中,我们注意到,市委书记、副书记审核在前,全委会成员参与在后。 众所周知,在市委员会中,书记、副书记(有很多地方是市长兼任)和其他全委会成员之间,存在着上级和下级关系。书记、副书记审核过的提名名单,自然带上了书记、副书记的态度倾向。如果再让下级去讨论和评议,下级的言行中便没什么自由度了。或慑于上级的权威,或出于对领导的尊重和支持,或者甚至因为裙带关系,下级对上级的选择,一般会做出唱赞歌或者同意的选择。即便有人持反对意见,也很难表达出来,一则考虑到毕竟是出于领导的意思,二则在大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充当孤立的少数派。所以,在一项决策中,如果领导的意见表示在前,融入其他人意见的可能性就很小。特别是我国现阶段,政治文明还在不断建设中,下级唯上级命令是从,下级只对上级负责的现象还很普遍。 虽然在现实中,带有上级态度的选择,在下级的讨论中很难得出否定的结论,但这种可能毕竟理论上还是存在的。如果真是下级把带有上级态度的选择否定了怎么办?浙江规定的操作方法中并没有涉及。是不是在制度设计者的潜意识里,这种可能根本就不会出现?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上级的意思表示就是最终结果,其他人的参与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反过来,如果下级参与在前,而上级审核在后,结果就会大不一样。因为事先没有上级的意思表示的束缚,下级就可能充分表达建议和意见,这些建议和意见的综合,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下级综合意见基础上形成几种方案,由上级选择一种,上级和下级的意见就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的决策,科学性自然更有保障。 一项决策中,如果很多人的参与是必要的,那么就要保证参与是实质性的,参与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要尽量在决策中得到体现。浙江的“透明”化提名操作程序中,虽然全委员成员都参与了提名,但由于程序上的原因,这种参与起的作用可能非常有限。透明的效果,也只是让全委会成员较早知道了提名名单,而民主监督的作用有限。透明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透明是为了让决策更加民主,更加科学,不能为了透明而透明。 按照浙江省有关负责人的意思,出台这一制度,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有了好的出发点,还必须有科学的操作方法。否则,就会被人误解为新瓶换旧瓶的政治作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