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加息传出“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深意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2日14:37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11月12日电据最新一期《瞭望》报道,央行此次力度不大的温和性加息,其象征意义和警示作用大于实质意义,尤其是其传递的“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信号更是意义深远。 文章分析认为,本次加息从宏观层面来看,预示着宏观调控开始采用市场化手段,由原来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尤其是市场化手段转化,这对最终实现“软着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此次加息是对当前经济形势显示的通胀预期,提前做出的反应。利率的调整有助于抑制物价上涨,解决价格涨跌中的结构性问题。 虽然经济过热是导致此轮物价上涨的动因之一,但就CPI而言,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是食品价格的上涨而食品价格上涨是由粮价上涨引起的。粮价的恢复性上涨则与宏观调控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与我国近几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供求缺口增大及国家鼓励扶持农民种粮的政策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宏观调控对CPI波动的影响并不大,CPI短期回落也不易。可见,目前我国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并且在短期内物价上升趋势还难以遏制。 再反观工业品出厂价指数PPI,由于经济过热确实会导致大部分初级产品及能源产品价格大幅上升,推动PPI上涨。前一阶段宏观调控曾使钢铁、水泥和有色金属等价格涨幅有所回落,但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及近期钢铁价格回升等外部因素的冲击,却抵消了宏观调控的部分影响,反而逐渐强化了对PPI上涨的推动作用。PPI若继续上涨则可能会扩大核心CPI上涨的动力,进一步推升CPI。 所以,行政性调控手段确实会引致货币信贷及投资增速快速回落,但由于没有及时采取加息等市场化调控手段加以辅助,导致了目前CPI、投资品价格和PPI始终盘踞高位。与此同时,初级产品及能源价格虽然在显著上涨,但大部分消费品价格却还在下跌,由于投资品与消费品之间存在着价格传导的“阻断”效应,导致一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对经济发展形成结构性症结。央行此次调利率,有助于对冲通胀压力,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解决结构性问题。 其次,通过利率调整,加强对投资主体的资金成本控制约束,有助于抑制经济过热和固定资产投资反弹。 不可否认,依靠行政法律手段,紧把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使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但由于前期没有引入利率这一价格型手段,仅靠行政手段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尚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投资反弹这一顽疾,因为行政手段一旦放松,就会出现投资的反弹。 就这次加息而言,力度和幅度都有限,但加息透露出的警示和导向作用十分明显,会使投资主体产生对未来再加息的预期,进一步强化其资金成本控制约束,进而有助于从源头上抑制其投资冲动。 第三,本次加息,标志着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由单一数量型工具向综合运用利率价格型工具的转化,有利于央行对二者进行松紧搭配操作,在保证银行对企业间接融资需要的同时,防范和化解银行的金融风险。 今年以来,央行采取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对利率价格型工具采取有意或无意的回避态度,导致货币供应和贷款的过度收缩。 同时,贷款规模压缩过大。去年贷款规模为2.99万亿元,今年计划2.6万亿元已嫌偏紧,前三个季度实际仅有1.79万亿元,相当于去年上半年的水平。在今年只剩第四季度的时间内还有8100亿元的贷款缺口尚需完成;贷款期限结构明显失衡;此外,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企业存款下降过多。一季度企业存款多增284亿元,二季度同比少增848亿元,三季度则进一步下降。 由于货币和信贷紧缩过度,再加上利率扭曲,同时造成居民储蓄增速连续下降,资金体外循环扩大,民间融资进一步活跃,这反过来加剧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而银行的进一步惜贷,又加剧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难度,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文章同时分析了加息的三个明确指向: 其一,调高存款利率,有利于增强居民的储蓄倾向,利于银行吸收和增加居民储蓄;长期存款利率高速幅度大于短期存款利率,有利于银行吸纳中长期储蓄存款,增加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化解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其二,调高贷款利率,增加了投资主体的资金成本,强化其资金成本控制约束,尤其是长期贷款利率的幅度大于短期,有利于抑制投资主体的投资冲动。 其三,利率价格型政策工具的引入,为央行实行松紧搭配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可能。在货币供应和贷款规模压缩过度、企业流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利率调整后,央行可以在第四季度适当放松贷款控制,而不必为兼顾年初既定的诸项目标而首鼠两端。(银河证券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新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