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世界屋脊烟囱“失宠” 藏族家庭掀起能源“革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3日04:02 四川新闻网

     中国西部网消息 

曾令西藏人引以为豪的新房顶上的漂亮烟囱,如今纷纷“下岗”;液化气、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成为藏族家庭“新宠”。这场家庭能源“革命”,标志着西藏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不仅改变着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改变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烟囱纷纷“下岗”

    藏族农妇加罗指着房顶烟囱说:“那已是聋子耳朵,纯属摆设,我们现在用太阳灶烧水、煤气做饭。”

    在拉萨南160多公里的西藏扎囊县扎其村的加罗家,记者看到二层小楼院中醒目地矗立着一台铝翼式太阳灶,屋内十分洁净,厨房墙上的排气扇呼呼地往外抽蒸汽。

    女主人加罗介绍,太阳灶很经济,15分钟就可烧好一壶水;全家做饭一年用6罐液化气足够了;卧室取暖,拉开窗帘让火辣辣的太阳晒一天,加上电褥子,完全能应付冬春季寒冷。她指着院墙南角大约2立方米的小堆柴薪:“现在很少烧柴了,这些柴禾已经放了两年多。”她说,四五年前,家里每年要烧掉两拖拉机树枝和牛粪。

    “我们村148户人家有150台太阳灶,家家都有煤气灶,老烟囱一般都闲着。”今年61岁的村支书索朗欧珠介绍,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原先基本没有家产的翻身农奴相继盖新房,那时人们流行请手艺好的工匠在屋顶包一个漂亮的烟囱,使得“好马配好鞍”,再给烟囱绑上五彩经幡显示主家的气派。

    “过去,从屋顶烟囱就可以看出主人的贫富。”索朗欧珠说,家境好的人家的烟囱往往是用水泥白灰精心做成,一般家庭随便砌个烟道。当然,有的人家简单地盖个房子就不错了,连烟囱都不做,一点火做饭满屋子烟雾薰得人直流泪,为此,不少人落下肺病、眼疾,有人甚至双目失明。索朗欧珠甚是感慨:“想不到短短几十年,这些烟囱就成了废品。”

    如今在西藏,像扎其村一样不见袅袅炊烟的村庄比比皆是,陪伴藏族民众千百年的柴薪、牛粪、酥油灯等生活“必需品”,逐渐被太阳能灶、燃气灶、太阳能灯所替代。

    采访中,记者无论到藏北高原还是藏南谷地,所进村落,分外抢眼的往往是院里或房顶一个个耀目的太阳能光电设施。昔日烟囱“下了岗”,被人们粉刷得白白的,许多人家在盖新房时,卧室留有玻璃太阳能取暖顶棚,铁炉子被淘汰,不再做烟囱,屋顶只是垒两个实心“烟囱”垛子用以绑插经幡。

太阳与水“转岗”

    向来崇尚自然的藏族百姓,因科技的鼓舞,已让备受敬仰的太阳和被誉为“大地命脉”的水“转岗”,心安理得地为自己“服务”。

    西藏高原太阳能年均辐射量每平方米达到7千瓦时,年日照期达3400小时,光热资源极丰富。但在过去,因科技欠发展,其优势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近几年,尝到甜头的人们把“太阳之火”越烧越旺。

    5年前,藏南江孜县东郊村卓玛老人,担心“太阳累着”,把女儿从400公里外的拉萨买来的太阳灶又托人捎给女儿退掉。如今,正在用“铝翼式”太阳灶烧水的卓玛老人对记者说:“我们不用它,它就白白浪费掉了。这东西就是好,不用花钱,没有油烟,我们用它做饭、取暖,还能种温室蔬菜。”

    村委会主任旦增旺加说,以前人们抱着“太阳是神,不能让神为人服务”的观念,一些群众曾经不愿使用国家免费送的太阳灶,如今接受了科学知识的人们提起这些故事,连自己都不禁哑然失笑,全村247户人家都有了太阳灶和太阳能蔬菜大棚。

    据西藏自治区太阳能研究示范中心副主任欧晓华介绍,自从10年前实施“阳光计划”以来,全区已累计建立3-5千瓦的光伏电站300多座,推广各类小型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约5400千瓦,为农牧民补贴安装太阳灶11万多台,已有近百万农牧民告别了黑色的夜晚和寒冷的冬季。

    几天前,藏北羌塘草原尼玛县和平村小伙子普布,来拉萨最主要的事情,就是买一套2000多元的太阳能光电板给妹妹做嫁妆。太阳能光电设施甚至已成为农牧民的时髦消费品。

    另据自治区人畜饮水办公室介绍,2000年西藏实施人畜饮工程以来,分别在地下水较浅的地方修建筒井或手压井,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地区修建太阳能保暖井、室内压水井、太阳能光电井等,建成近4000个工程点,陆续解决了55.4万人、644万头牲畜饮用水问题。自治区水利厅资料显示,全区已建立起500多座小型水电站,解决了绝大部分农牧民的用电问题。原来闲置的水资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原动力。

粪肥入田“上岗”

    太阳能和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更多的粪肥涌入西藏农田“上岗”。

    日喀则地区江孜县东郊村村民益西拉姆告诉记者,四年前家里2头牛的粪一半烧了火,7亩耕地上的粪肥有点捉襟见肘,粮食亩产一般在350公斤左右。自从三年前有了太阳灶和太阳能采暖屋顶,牛粪“得闲”全都拉到地里去,这两年亩产稳定到400公斤以上。“人靠粮食地靠肥,肥多肥少就是不一样。”益西拉姆说,丈夫正在搭建太阳能温室蔬菜大棚,家里打算再养两头奶牛,挤奶、积肥,种蔬菜。

    据西藏农牧学院栾运芳教授3年前调查,全区345万亩耕地中,只有35.4%的耕地为亩产在300公斤以上的“上等地”,其余都是亩产量一般在200公斤一下的低产田。她分析认为,除土壤砾石多、坡度大、土层浅等因素外,与施肥水平低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尤其是占耕地总数60%以上的低产田,有机肥使用量每亩在750公斤以下,根本无法满足作物需求。如今,由于粪肥使用量的普遍增加,一些低产田逐渐成为稳产田,今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56万多亩,比3年前增长了10多万亩。

    记者在拉萨市的林周县和山南地区等粮食主产区,看到不少冬闲的人们开拖拉机到草原上拾牲畜粪便积肥。林周县拾粪老人罗次说,以前出门搜集粪肥的人不多,一些草场因畜粪堆积过多过久而盐碱化程度十分突出,现在人们流行把粪肥全都“塞”进田里,开春时节家家户户地里粪堆密密麻麻。

清洁能源“站岗”

    “点了一辈子的酥油灯,鼻子熏黑了,眼睛也差点熏坏了。现在大家都用太阳能灯,帐篷里比过去亮,每年还能省下50多公斤酥油卖1500多块钱。”在西藏偏远的阿里地区措勤县一个游牧点的帐篷内,65岁的藏族老人达吉笑着说。夜晚来临,老人在太阳能灯光下做羊毛活计,3个孙子在一旁写作业,其他家人在看电视。“用太阳能,比点酥油灯、烧牛粪干净多了,照你们城里人的说法,这就是环保。”

    清洁能源的利用,不仅改变着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改变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如今,走进藏族农牧民庭院,许多人家都有了单独的牛圈和厕所,以前人在楼上畜在下的“共处”格局被打破。山南地区乃东县格拉村支部书记央宗白玛说:“人们‘烧’上太阳以后,越来越讲究卫生,单独盖了牛圈,还专门修了厕所,这样干净又方便积肥。”他说,有清洁能源“站岗”,卫生条件的改善,疾病也大大减少了。

    从小在阿里长大的藏族干部拉巴次仁说:“没有建太阳能采暖房前,每户人家得砍不少红柳枝作燃料,太阳能的推广,有效保护了草场植被。”

    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陈显顺说,西藏人口最密集的拉萨地区,去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级的天数有146天,良级为209天,优良率达到97.3%;全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上一年减少了37.9%,没有出现过酸雨现象。“这与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有着不小的关系。”

    据西藏太阳能研究中心副主任欧晓华介绍,太阳能资源已广泛用于全区照明、通讯、广播电视、烧水做饭、取暖等领域,每年的开发利用节能量相当于13万吨标准煤,年形成经济效益合计达5000多万元,社会、生态效益更突出。

    据了解,西藏目前已建立了15个自治区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073.41万公顷,占西藏国土面积的33.9%;湿地总面积达600多万公顷,约占西藏土地面积的4.9%,位居全国首位;天然草地面积8207万公顷,森林面积717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0.91亿立方米。陈显顺说:“西藏已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完)(记者贾立君)



相关报道
来源: 新华社                                   【编辑:何俊】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