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4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3日09:43 今晚报

  10月7日下午一点,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揭开神秘面纱:最终赢家为57岁的奥地利女作家、诗人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颁奖的布告中说,授予耶利内克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她小说与剧作里如音乐般跌宕错综的音声对话,以深刻的语言强度揭露了荒谬的社会陈规陋习及其主宰力量”。耶利内克将获得了一千万瑞典克朗(约合136万美元)的奖金。这是1996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首次授予女性作家兼诗人。而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以来,已经有89名男作家获奖,得奖的女作家只有10位。不过10月8日耶利内克却在维也纳宣布她不会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耶利内克解释自己这一惊人决定时,首先提到的是自己的身体健康原因。她同时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用她本人的话说,在得知获得这一崇高的奖项后,她感觉到的“不是高兴,而是绝望”。

  耶利内克于1946年出生于奥地利施蒂里亚州的米尔茨楚施拉格。她于1967年出版了她的首部作品集《丽莎的阴影》。随后她参加了70年代在欧洲爆发的学生运动,并出版了她的讽刺小说《我们是骗子,宝贝!》,她还于1983年发表自传性小说《钢琴教师》、1989年出版小说《欲》等著作。

  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的作品是欧洲对纳粹大屠杀的新一波反省,其作品向来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旗帜,但是世界文学潮流似乎缺乏对纳粹暴力蹂躏后,所谓后犹太浩劫的研究,尤其是对他们的女性主义发展与英美女性主义的比较探讨。

  简言之,以耶利内克为例,她的女性主义所要反抗的,不只是单纯的父权压迫或肢体暴力,而更要加上法西斯主义留下来的暴行余孽。暴力二字对于在被纳粹践踏荼毒后的德国、奥地利等地长大的一代来说,不只是修辞上的隐喻,因为暴力的痕迹依然处处可见。法西斯的蛮横一直仍是众人集体意识中的一道灰影,耶利内克的女性主义是在跟一种集体的暴力对抗,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性政治与法西斯暴力夹缠,促成了她独特的一种策略性的暴力美学。

  从“我思故我在”,到后结构主义时代的“我痛故我在”,耶利内克将其向前更推衍了一步,成为“我病故我在”,这句话在她的剧作《病与现代女性》中,足可见证她一贯爱反其道而行,把女主角病态、狂乱、性暴力下的行为作为打破样板式女性呈现的策略运用。

  耶利内克二十年前问世的力作《钢琴教师》获得各国文学界的好评,拍成电影后,相继于2001年、2002年获得戛纳影展欧洲电影奖及德国电影奖等佳绩,正是耶利纳克的文学创作抓到当代人文脉动的明证,我们也更可将之视为是西方世界里两百年来惨淡经营的女性主义对传统男人主导的文学、政治、文化等世界攻坚的结果。简言之,她打破了男人的神话。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