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话说“仇富心理”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4日10:28 中国新闻网

  去年底哈尔滨发生宝马车撞人案件,媒体一窝蜂似地作种种猜测,质疑司法机关的处理结果,断言案件背后隐藏着权力腐败。一些学者分析这一现象时,认为它反映了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仇富心理”。

  大家都是从普遍贫困中走过来的,平等地体味过穷日子的滋味,现在眼看着一部分先富起来了的人住豪宅、坐香车、吃奇珍、养名犬,说有点心理不平衡是可以的,但未必仇视。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家凭本事发家致富,碍不着谁,干嘛忌恨人家?况且我们的政策方针是先富带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对在康庄大道上先走一步的人,多向人家学习取经才对,哪来的仇恨!因此,我不大赞成“仇富心理”的说法。

  如果说真有“仇富心理”,那也是针对富裕阶层中少数不仁不义不法之徒。一些人的发迹并非光明正大,他们趁经济体制改革之机巧取豪夺,鲸吞国有资产和集体财富,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一些人对自然资源狂采乱挖,疯狂掠抢,肆无忌惮地破坏生态环境,危及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子孙后代;一些人目无国法,走私贩私,偷逃国税,骗取贷款,制售伪劣商品,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一些人暴富之后奢侈无度,沉溺酒色,豪赌成性,败坏公德良俗;一些人恃财居傲,霸气冲天,欺贫凌弱,侮辱员工,欺压邻里;一些人匪气十足,占山为王,欺行霸市,豢养打手,制造血案;一些人交结“官府”,或本人就是官员的公子千金,凭借权力聚敛财富,向境外转移财产,在他国购置房产,身带多国护照,一有风吹草动就溜之大吉。大家对这些人心存愤懑和鄙视,是出于人间道义和良知,不属仇富的心理活动。大家“仇”的是这些人的丑恶行径,而不在于他们是富人。

  对生财有道的富人和堂堂正正的高收入“白领”,人们没有“仇”。他们勤奋、睿智,重信义、守法度,用诚实劳动和创业成果奉献社会,报效国家,是事业的成功者,是现代化建设的杰出人物。这样的实业家、金融家、企业管理者、律师、会计师、教授学者、演艺明星、体育英豪,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对他们,应当爱护有加,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

  “仇富心理”云云,尽管不大妥当,但也反映了当前贫富差距过大所造成的社会裂痕。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均,即公平,只有相对的意义,绝对的均是不存在的。但是,贫富差距悬殊绝不是好事。我们正在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公平才能和谐,不公平必然出现磨擦和对抗。当务之急,是对业已存在且有加剧之势的过度分配不均加以调控,将其控制在合理的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最有效的办法是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确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趋向公平。同时要强化司法和行政执法,依法遏制和制裁形形色色的违法敛财行为,消解社会矛盾,弥合社会裂痕。这样,公众心理就会更加平和,既不“仇富”,也不嫌贫,社会也就会更加和谐。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张吉

  【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