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博士:中国经济发展挑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4日10:47 人民网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博士:中国经济发展挑战(图)
  人民网北京11月14日讯记者陈健、李震前方报道:“2004中国CIO年会”今天在京召开。在此次年会上,做主题为“中国经济发展挑战”的主题演讲。内容如下:

  今天中国的经济是不能离开世界这个环境来看的,这是一种看的角度。第二个角度,要近看,看细节,特别是看关键的细节,看经济存在的内在矛盾。

  今天中国的经济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不容易看的经济,因为这个经济远看和近看差距很大,中国经济会引起很多矛盾的判断、看法,利用这个机会,我把有关的情况和我的想法跟各位进行交流。

  先远看中国的经济。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忽略当今中国在世界经济上的表现。总量看还不大,我们这么多人口,这么一个大国,占世界GDP总量的比例大概是4%,这里当然有汇率误差的问题。调整以后这个比例不是很大,从我们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看,还是不相称的。即便这样,它已经是当今世界第六个大的经济体。

  今年、明年应该可以跃升第五大,超过英国。当年毛主席提出的超英赶美,现在看来从GDP来看,中国超过英国,应该不是很远的时间。但是从增量来看,中国更加不得了了。过去三年内,中国GDP的增量占全球GDP增量的三分之一。一个总量比例这么低,增量比例这么高的国家,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中国一定会变成世界的头等经济强国,或者站在前沿的经济大国。

  从实际的经验来看,不单单是数据,不单单是几个数字反映出来,我们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完全超出了中国本国经济的范围,制造业号称世界制造工厂,世界制造中心,这恐怕不是徒有虚名,不像过去的年代带有一点宣传甚至吹嘘,我们在很多实际的产品制造商,在世界上确实有重要的地位。大概三分之二的电视机、微波炉都是中国生产的,五分之二的计算机是中国生产的,现在在全世界占第一位产量和品种的,可以数出很多。

  最近发达国家——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出于保护,这些现象已经越来越看了,道理在于不会让人家小看。西班牙烧中国的鞋,鞋不是因为质量不好,而是同价格相比,质量太好了,使得那些国家的鞋厂和制造商受不了,那些国家的消费者欢迎中国的产品,因为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但是制造商受不了,所以就要用社会运动、政治、法律、政府行动来遏制中国产品进来。制造业方面的话题,在座的各位都很熟悉,包括在座的很多公司都有很多产品出口,中国的电子产品的出口可以让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原来加入WTO,从上到下担心农业问题,担心这么多农民,技术水平落后,但是加入WTO两年来看,中国农业的竞争力也超过很多人的预想,尤其在劳动密集型方面的产品,像水产、水果,现在在世界出口市场上,今年的农民收入创收,政府政策是一个因素,世界市场的因素是第二个因素,亚洲、新加坡这一带,原来都是美国的市场,今年是中国的市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势头非常好。

  高端的服务业,发达国家制造业很多转到中国,但是高端的服务业很多转到了印度,当然印度在这方面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但是中国的企业也在跟上。我自己了解北京的一家公司,两位北方交大82年毕业的学生创业,现在不但是软件出口日本,而且把软件的维护、后续服务合同抓到手了,不但一次创办有竞争力的软件,而且可以拿到十年、二十年的维护合同。

  中国的服务业有更高的附加价值,这种转移在中国已经出现了矛头,中国现在比印度高度重视,从官方到民间都在看,都在琢磨,都在赶,这方面有一个后起优势,会在今后几年出现。从买方来看,中国已经是全球公认的大的买家,中国的一举一动,包括我们的宏观调控,全世界都要紧张,因为会影响世界市场,影响其它国家的出口,这些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因此,很难探讨中国经济。

  今年《华尔街日报》对还在的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进行调查,75年以后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国家是谁,其中有一位说是美国,还有一位很有名的是纳什,俄罗斯进入欧盟,75年以后最大的应该是俄罗斯,如果俄罗斯不进去,可能就是日本。还有一位说是欧盟。除此之外,八位或九位诺贝尔获得者异口同声说是中国,这是外国人的看法。

  中国的林义夫有一个预测,2030年中国就会超过美国,总量上超过美国,当然这个预测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反映。2030年,按照现在的总量比例,特别是增量比例,算下来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美国的经济学家还是中国的经济学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都非常看好,但是他们的看法是总量,一讲人均,好像还没有走到这个程度。在人均上有乐观估计的是张五常,张五常白纸黑字写着,认为中国只要进一步坚持开放的政策,尤其是金融开放,实现金融开放18年,中国的人均GDP可以跟美国人叫板,这是我听到的最乐观的估计,不容易相信。他的根据是什么呢?根据是日本在人均GDP上追上了美国,实际上是20年,他认为中国现在的势头比当年的日本要好很多,因此提前两年,18年。这都是经济学家的看法。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怎么看,因为有时远看是需要抬起头来的。

  经济学家诺贝尔获得者当中有一位史蒂格伦斯的看法不同,他说75年以后的事情很不好讲,他说很不确定。我讲讲我的看法,我通常不大喜欢史蒂格伦斯的看法,但是在未来的看法上我跟他的看法比较接近,道理何在呢?道理在于我们要理解中国经济的增长,同时还要近看中国经济,才能对中国的未来有更加清醒的估计。

  中国经济为什么有这么快的增长?国际上公认的是因为中国劳动力便宜,因为劳动力便宜,所以就有竞争力。按今天的数据来看,最普通的劳动力跟发达国家比,恐怕是六十分之一,这个计算当然是偏低的,主要拿农民来说,如果综合做点调整,我们国家劳动力的成本跟发达国家相比,恐怕是四十分之一、三十分之一。我们的专业人员比例要接近,但是也有很大的差距,一个工程师在中国可能是4000块钱,美国至少是四千美金以上,所以还有10倍、15倍之差。所以从一定意义上看有一定的道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到中国来,发达国家在中国进行采购,很大程度是因为成本的比较优势,这是对的。

  另一个角度看,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开放以后有一个现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刚刚开放的时候,中国的留学生出国,引起了很多人的忧虑,因为我们的小学教育,我们的中学教育,我们的大学本科教育优中选优挑出的人,然后去发达国家,美国人发绿卡,学的好就留下,成了他们的科研人员,当年一直有争议,关于开放,关于人才外流,但是没有多少年以后,另外一个现象出现了,我们的人才往外跑,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中国,78年到今天,差不多五千亿美元作为外国的直接投资进入中国,这是很大的流量。另外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人才开始回归,中国的媒体称为“海归”,大量的人员过海回来,在有的行业争一个职位,海归都不容易。

  再看发达国家的预测,我们说跨国公司来了,很紧张,他们更紧张,美国大学有个词汇叫“工作外流”,美国议员为了获取选票,也利用一些经济数据,认为就是因为中国、印度相对的比较优势,使得他们国家的产业、工作岗位大大外流。布什下一个四年,必须把很多注意力转移到国内的政治上去。

  劳动力便宜的论据,更广泛的讲要素价格,不光是劳动力,还有能源价格、定价,其它要素价格,这个论据对不对呢?我的看法是对的,但是不全面,从国际范围来看,比我们劳动力便宜的地方很多,非洲的更便宜,越穷劳动力就越便宜,可是资本并没有流到世界上最穷的地方去。国内的西部、西北更穷,劳动力更便宜,但是资本外流也没有流到西北部,到中国的大西部,而是首先流到中国的发达地区。从中国的历史看,78年劳动力成本要比今天便宜的多,78年我看到的数据,一个中国工人连薪水带福利,等于发达国家的1%,但是那时中国没有很大的世界影响力,也没有世界工厂的出现,所以我的看法,单单讲要素价格是不全面的,至少要有三个变量来解释经济,来理解经济的走势和变化。

  第一个变量就是要素成本,很重要,劳动力、土地、其它资源,这是相对的,在中国多少钱,在周边国家多少钱,在发达国家多少钱,这是一个重要的变量,但是这个变量不动。第二个变量,我的看法是比第一个变量还要重要,就是把要素组织起来的成本,很抽象,但是在经济发展当中非常重要,我们把它叫做经济的组织成本或者自助成本,因为要素不能形成生产力,要素要组成企业,企业要在市场活动,这个市场要有一套规则,否则便宜的要素不可能变成优良产品。

  第三个变量就是要素的质量,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本的总量,人的素质,光有价还不行,价对应的是什么样的质?我认为经济增长或者经济变化,就是靠三个变量可以产生,什么叫经济增长呢?就是从要素价格很低,要素的素质也很低,但是组织和制作成本很高,这是所有经济的共同特点,逐步发展到要素价格提升上来,但是要素的质量要提升的更快,同时大幅度降低制度和准则的成本,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

  我看经济就是拿一个国情来看,一共三个变量。我用这三个变量对经济现象做一个解释。78年为什么中国不行呢?1%的劳动力成本,世界根本看不到中国,我们那时的出口,看看出口的结构,总要靠农副产品,靠资源性的农产品,劳动力更便宜,那时什么都不行,我们解释那时候我们的组织成本非常高,国民经济的组织方式受苏联中央计划经济的影响,没有把内在的活力合理释放,所以劳动力很便宜,但是我们把劳动力组织起来昂贵无比,很多事情贵到什么程度呢?贵到很多事情根本不能想,不准干,不准干,不准想,时间长了也不能干,不能想,这就是78年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

  我们今天能做的很多事情,78年想都不敢想。整个民族的思想禁锢在一个模式里,认为经济只能这么搞,而不能有任何其它方式,不能有任何其它选择,民营企业不可以搞,国有企业不可以搞活。因此,相应的人力素质非常低,我们的企业领导人78年没有什么远见,不知道市场世界怎么回事,国内市场也不知道,就知道到计委领定单,根据指令进行服务,对消费者的喜好,我们的工人长期在一个计划劳动体制下生活,单向的指令分配,没有选择,没有跳槽,没有自我的人力资本求知的动力,因此,劳动力便宜,制度成本昂贵,劳动力低下,所以78年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没有地位,卫星可以上天,可是很多工业制造品,圆珠笔不出水,怎么划都不出水,把它别在衣服上就出水了,这是当年的写照。中国人到今天为止还有这个影响,一讲开放以为就是外资来,新技术来,产品来,中国人总是认为开放是来的概念,因为我们什么都不行,没有人想过中国的开放还能去,今天中国的开放不但是来,还去了。来是很多中国人担心,我们去是外国人担心,现在是两边都担心,两边的舆论,我们有我们的担心,他们有他们的担心。

  从贸易交易额看,恐怕他们的担心要超过我们的担心,因为我们是市场,这个变化有三个变量。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有苗头,有看头,大概是90年代中期。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还是三个变量,要素价格开始猛增,从1%变成大概八十分之一、七十分之一、六十分之一,价格要素在上涨,城市市场非常大,每个在城里工作的人算一下自己的报酬,增长率在世界经济史上可以作为记录的,但是中国过去遇到了两元投资结构,农民被隔绝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之外,改革开放以后,有巨大的在压劳动力,这个现象平移了中国整个经济要素。

  中国的要素价格虽然上升,但是中国最大的变化是其它的变量,第一,制度成本大幅度下降,这就是改革开放。过去很多不让做、不可以想象的事情,可以尝试,可以通过尝试变成地方的经验,总结地方的经验,变成国家的政策,变成国家的法律,这方面要讲的故事非常多。我们在方方面面,对内、对外,中国人的制度成本大幅度下降。另外一条很重要的,中国人的学习曲线上升的非常大,这方面的例子也非常多。

  我在大学工作,中国的学生现在搞留学贷款,英语如果讲考试成绩,不是讲实际应用,出国的学生比美国的学生厉害,这当然是中国的学习,人数众多,百里挑一,中国可以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中国的体育成绩就是一个缩影,在各行各业,中国的人力资本增长是非常显著的,所以解释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增强,也是三个变量,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感谢毛主席,毛主席当年把全国人民工资压的很低,使得价格要素很低。第二是邓小平,改革开放让中国的制度成本下降,让中国人的学习能力起来了,要素的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要素价格太高了,由于长期增长,要素价格太贵了,劳动力贵,土地贵,所有的资源都贵。经济制度有极强的竞争力,交易费用非常低,美国做生意,打个电话就可以做,这方面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经济制度的优良,进一步改善的边际并不大。

  战后30年、50年的变化,一个是里根,一个是撒切尔,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制度有了很大的改变,把30年代以后政府过于干预经济的结构重新进行调整。由此之外,经济制度进一步变化,困难重重,美国的医疗有多少问题,社会福利系统问题很大,已经是高水平的均衡了,要进一步通过改变制度,像中国改革开放这样,一下爆发生产力,这个可能性几乎为零。

  美国发达国家手里主要的就是要素质量,突出表现就是技术的原开发能力,但是这个变量,研究经济史、技术史的人知道,它是有波浪的,并不是每年、每天、每月都会有新的发明创造。IT为首的长波,看来到2000年左右结束了,下一个技术的长波在哪里?看不清楚。像IT对全球经济发生的影响,技术冲击,下一步是什么看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发达经济面临中国开放经济的冲击比较被动,这是我个人的看法。高处不胜寒,那么贵的劳动力,他们会做的你不会做,如果他会做的你也会做,你不是比他便宜,就是在同等价格上竞争。

  当年日本是这么起来了,韩国起来了,今天的中国、印度这些后续国家也是这么起来的。欧美、日本,另外还有香港,现在香港的相对价格还是贵。中国的资本如果向下完全开放,上海是可以跟香港叫板的,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才进入。

  天下的这种局面我认为三个变量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同样的三个变量,发达国家面临的麻烦中国都会遇到,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过去20年的成就,成就本身就是麻烦的根源。第一,所有的经济增长翻两番,使我们的要素价格一定会提上来。第二,你的成就吸引全世界的人追着你,看着你,天下的好多事情一样,盯着你的人多,国家和国家之间道理是相通的,看看今天的印度,俄罗斯这些国家不能小看,中国人历来是文化的巅峰。

  我们周边的凝聚不可以小看,印度人的文明同样源远流长,英语作为普通语言,股市要比中国的股市好很多,大学以上的教育比中国的大学教育好很多,美国承认印度大学的文凭比中国的多很多,每万人当中拥有的大学生比例,印度比中国的多很多,不要小看,印度的麻烦是底层不行,中层有很强的竞争力,一年70亿美元的软件出口,不是喊口号能喊出来的,大量做欧美的定单要有全面的知识,要有对西方的商务业、文化需求有全面的理解。

  印度也有文化,也有骄傲,也有竞争的要求,印度比较麻烦的是底部,但是中高层有很强的竞争力,俄罗斯也开放了,对中国的经验极大的关注,俄罗斯的资源条件很好,人的教育水平比我们的好,普遍的素质,俄罗斯人有很强的凝聚力,一个国家经过这么大的变化,还是有很强的凝聚力。

  再看东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都创造过或者还会创造了不起的成就。越南,我的朋友告诉我越南把改革开放的经验全部拿过来学习,把数字改一改,你15年不变,他改成50年不变,发布执行,快的很。越南的产品已经出口到发达国家,不能小看,打了这么多年仗的国家,凡是活下来的个个都很厉害。

  中国的经济成就会引来很多追兵,发展中国家、转制国家都会某种程度受你的影响,受你经验的刺激,所以我们的要素价格在上升,周边更低的要素价格的国家在开放,所以我们的增长双刃剑,对发达国家这把刀,更加重要的是中国关键的指标正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不能不冷静。

  第一,要素成本就是在最近一年,我的看法可能今年、明年。要素的价格正在往上走,而且来势凶猛。破天荒出现了民工荒,都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现在看来不一定有这个势头。深圳、珠三角、长三角缺劳动力,新疆今年载棉花缺劳动力,北京招工的广告比比皆是。

  经济学的看法是价太低,实际上中国已经进入了要求提高劳动力成本的阶段。农产品涨了这么多,这么旺的出口需求都需要工人,熟练工人,技巧好的工人更加短缺。能源怎么样?50美元一桶油,中国大量进口能源的国家会怎么样?我们的电价,北京提了四分钱,远远不到位,拉闸对经济影响很大。

  能源价格,50美元出口,我的看法是价格还会往上调。这个价肯定不是80年代的价,也不是90年代的价,这个趋势应该可以看的很明显。土地价格,我们要规范土地市场,增加对土地的利用量,需求这么旺,供应不规范,今年以来到发达地区看,很多外资没有地,就去印度找。这个变化高度引起中国的企业界、政府决策部门的注意,不是小事情。在发达地区已经可以看到,上海很早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就是商务成本偏高,深圳的商务成本也相当高,收入高,竞争力怎么样?其它变量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一个变量就是素质,人的素质提高,要物化为基础,变成技术进步,这方面究竟怎么样?要做很冷静的判断。

  第二是制度变量,中国能不能持久地大幅度地降低生产力,通过改革,我们的体制内还潜在的生产力。所以我们从外角度静静地看,看得见关键的细节,不能很乐观。远看不乐观,近看中国经济不能再看了,看关键部位,看关键的矛盾。

  第一,关键的改革出来很长的时间,口号早就喊了,银行的改革,股市的改革,土地市场,国有企业,政府垄断,题目早就报了,可是拖了多少年,有没有实质进步?非常难。

  98年国有资本主义,发了2700亿国债充实国有资本,99年平价,按帐面价,14000亿,划过来的,请四家公司处理,还没有处理完,现在差不多又是两万亿。今年的宏观调控,银行的不良资产,今年国务院的决定是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充填股本,这是大风险的事情,外汇储备不是政府的资产,外汇储备是进来一块美元,我们的银行给人家八块两毛几人民币。

  付出去的人民币是人民银行的债务,是商业银行的债务,是储户的钱,因此,外汇储备虽然讲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可是不是财政的资产,现在把这个东西打进去说股本,两重风险,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的时候非常坦诚地讲,他对这个改革能不能见效也不是那么完全有把握的,如果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国家还是国有大股东的模式,如果能解决问题,上上大吉。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呢?还会拖住整个产业需要的重要的金融支持。这些问题讲起来非常多。总的来看,我们能不能进一步降低制度费用,让中国的产业有更好的竞争力,有待考验。

  第二,新的社会矛盾累计起来,老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矛盾又在积累。世界出出进进的现象越来越多,不少新的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会拖住市场的。所以现在强调协调发展,不能光说不好的方面,好和不好的方面保持平衡,到底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社会矛盾,是中国面临的第二个大的挑战。

  第三个严重的挑战是在日常的经济生活当中,在企业的日常工作当中,权力还是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位置,这个问题搞下去不单单是经济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社会能不能健康地存在的问题。政府改革,要稳妥地、坚决地启动政府改革,不能拖了,要在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当中求得比过去更好的平衡,否则多少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第四个挑战企业家,企业家的创业、创新动力到底怎么样?我们看到很多让人鼓舞的例子,我们也看到很多反面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到底怎么平衡?要看业界大家互相之间。像这样的会议这么热情,会给人鼓舞,一定喊要发展。但是中国有几十万家公司,企业家、政府的政策、政策环境,现在不像原来一点钱都没有,吃饭的钱都有,小富是可以即安的,可以不求进取的,这方面的问题很大。

  还有一个问题跟以上三者的关系连在一起,我自己的观察,中国企业家的注意力放在市场,放在技术上的比例还是太低,没有可能心无旁骛,集中精力对付市场,我们要搞关系,这是很大的问题。最近美国的外交大使乔治发表了一篇评论,中国企业过去20年里发展一种独特的企业战略文化。

  第一,中国企业通常挖空心思从关键的官员那里获得特殊的待遇,比如获得市场和资金的特殊渠道,对规定和条例的免责以及官员的保护伞。

  第二,为了补享这些好处,所以避免跟其它企业合作,尤其是避免跨地区的合作。

  第三,中国企业倾向于多元化经营,以转移因过渡生产和重复投资所引起的价格竞争而带来的潜在的危险,这是一个很尖锐的批评,认为中国企业有一种糟糕的所谓企业战略,逆耳之言不一定是忠言。

  通过自己在国内的调查看,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因为它会使稀缺的企业家资源,企业家的注意力不能放到最高的地方去,这对长期竞争,对中国的技术进步,增加中国的竞争力是不利的。

  未来到底怎么样?是像诺贝尔得主一样看中国一定是最大的,甚至像张五常讲的人均都可以叫板美国,我希望有这个前景,现在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像58年大跃进一样,有很多根据表明这种可能性存在,但是还有其它可能性,就是在周边的更后起的国家这个市场,现在的廉价劳动力经济差不多是20亿,不单是中国的十来亿,印度、俄罗斯、东欧,整个南亚,我们跟发达国家比,我的看法,因为还有二十分之一、三十分之一的成本要素价格的优势,改革开放20年,很多事情不会停下来,中国人还是会学习的,但是今天不是中国一个国家开放,印度开放,周边国家也在开放,他们的要素价格可能在某些领域更低,而他们后起,会像中国当年一样享受到一个刚刚开放以后制度成本急剧下降的好处,可以收红。

  所以在这个局面当中,未来到底怎么样,我的看法是取决于行动,取决于选择。

  其它东西我不懂,只能根据三个变量的模型,认为中国要素价格的上涨难以预计,当然我们希望不要涨的那么快,但是要素价格上涨挡也挡不住。唯独希望我们的人力素质、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更快,因此,要素价格上涨了,我们就还有很强的竞争力。如果做到这点,中国经济达到了某一个高位之后,有一些停顿,有一些停滞,有一些减速,甚至有一些相比较而言的落后,都是可能的。我的看法是学者的预测,学者的预言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国际竞争、国内竞争的企业、企业家的行为最重要,这也是我愿意到这个场合来跟各位分享我自己一点看法的原因。

  谢谢各位!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