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气象站在高楼夹缝中尴尬生存 准确预测天气难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4日16:13 新华网 |
新华网沈阳11月14日电(记者王炳坤)面积扩张、高楼林立,本是一个城市发展进步的标志,但却给气象观测出了一道难题。由于城市的扩容和建筑物过高的影响,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气象探测台站进入了城市高楼的包围圈,正面临着难以做出准确天气预测的威胁。 在辽宁省气象部门日前召开的宣传贯彻《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新闻发布会上,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李波介绍,气象部门通过设置各种科学设施,对各地的天气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观察和测定,为人们生产、生活以及科学研究提供气象资料。各地的气象部门都在追求气象分析的准确性、预测的长远性,而现在最让他们为难的已经不是气象探测设备是否先进,而是探测环境是否符合要求了。据统计,仅在总面积不足国土面积2%的辽宁省,到2003年底就有43个气象探测台站因为探测环境遭到破坏,影响到探测资料的准确性和代表性而被迫搬迁,占总台站数的70%,迁移次数最多的一个站达到7次。 据介绍,气象探测要求在尽量自然、非人工的环境下获取气象资料,对周边环境状况有较高要求。以一个国家基准气象站为例,就有周边200米以内不能有铁路,100米以内不能有大型水面,30米以内不能有公路等要求,如果兴建建筑物,离气象站的距离必须在建筑物本身高度的10倍以上。相比之下,一个全球大气本底台站则要求其半径30-50公里以内不能有大型工矿区,10-20公里以内不能有人为污染,1-2公里以内不能建设永久性建筑物。这些气象探测台站收集到的资料不仅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有的参与全球气候科学研究,因此需要每一处的气象数据连续的时间越长越好,不停的搬迁也是气象观测的大忌。 气象专家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原本许多处于城郊的气象台站开始陷入了高楼大厦的包围,来自四周的各种障碍物和干扰源已经让它们很难探测出准确的气象资料。因此急需有关部门在城市规划建设时充分考虑气象观测,更好地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的关系,为气象观测台站留出更多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