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险咋就热不起来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04:56 人民网-人民日报 |
寒小 消费者:寻寻觅觅难如愿 许大爷和许大妈从甘肃来京投靠儿子,眼见在京城求医问药“贵得吓人”,为不给孩子添负担,老两口想买份保险。一打听,卖给老年人的健康险不多,即便有,保费贵,免赔项目也很多。“岁数大了爱闹毛病,人家贵得有道理。” 在国内,买健康险的人的确太少。2003年中国人均人身险保费(含健康险)支出为224元;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69.6美元,合3884元人民币。一对比,咱们的保险保障显得“弱不禁风”。 我国实施的基本医疗制度改革,使城镇职工获得一定的医疗保障,但在医疗费用超过最高支付限额时,职工仍有负担;而大量的流动人口、自由职业者和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就更要完全靠个人。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掏钱买保障”的商业健康险自然会受欢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居民对健康险的预期需求高达77%,在人身保险各类业务中居第一位! 既然那么多人想买,健康险为啥热不起来呢? 主要是保险产品难如人愿: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有限,保费相对较高。美国、丹麦等发达国家,去年人均人身险保费支出占人均GDP的1/64甚至更少,而同年我国人均人身险保费支出占人均GDP的1/34左右,保费负担几乎比人家重1倍。 保险产品缺乏市场细分。许多健康险产品对疾病的涵盖过于宽泛,没特色。比如没有针对老年人多发疾病的保险,没有针对矿山、化工等企业职工多发职业病的保险,没有针对男性健康的保险……尤其终身型健康险,保费一交几十年,保障范围却始终不变,如今多发病趋势变化很快,这样的保险明显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很多健康险新产品都是炒概念,没有从本质上让利消费者。小李是某寿险公司浙江省新单营销年度冠军,他说,费率精算的基础是一样的,各公司产品、新老产品之间差别不大,就看谁会“炒”。 此外,目前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跟不上,也影响了人们投保的积极性。 保险公司:两大瓶颈绊住了脚 新华人寿健康保险管理中心副总经理王海滨认为,要使健康险走上正轨,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险保障服务,除保险公司自身在产品开发、核保核赔等内部管理方面有待加强外,还必须突破两大“瓶颈”:一是保险公司对医药费支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从某种角度上讲,医疗服务提供方在健康险业务的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直接影响医疗费用的支出。目前在国内,由于各方面原因,保险公司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如何防范被保险人“一人保险、全家吃药,无病看病、小病大治”等道德风险,如何使医疗服务提供方在提供医疗服务时能够“因病救治、因病用药、因病施检”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这些都将导致医疗费用难以控制的异常增长。如果患者已投保商业健康险,则只能主要由保险公司来“埋单”! 二是市场竞争不规范。目前,部分保险公司为了追求短期市场规模和保费收入,宁可亏损也要降价揽客,反让其他注重防范风险、循规蹈矩的公司无所适从。如果保险公司在经营健康险的过程中,不注重经营效益,违背商业保险公司的基本经营原则,势必步入“销售—停售”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健康险业务的持续发展,也不可能为被保险人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服务。 保监会:“脱困”要走向专业化 健康险如何摆脱“困境”?中国保监会人身险监管部董晓莉副处长认为,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她说,目前保监会已明确健康险专业化发展的思路,批准筹建正华等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并将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与风险监控标准,提高健康保险的专业能力和盈利能力,遏制不规范的市场竞争行为。 董处长告诉记者,医院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博弈”关系今后也有望得到改善,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与医院建立联盟,开展合作,完善医疗风险控制体系。保监会还将允许保险公司开展健康险试点,创新产品品种、经营模式及业务管理。同时通过外资参股、合资等方式,吸引国外著名的健康保险公司以及医疗管理集团进入我国。 保险公司也要对市场的变化做出更“专业化”的反应。新华人寿高级精算师刘勇说,保险公司应对市场进一步细分,根据不同职业、年龄、身体状况和保险需求,开发更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比如积极开发面向有较高医疗保障需求、高收入人群的产品;努力开发城镇职工的补充医疗保险和面向农村人口的各类健康险。 刘勇认为,目前市场上很多终身型的健康保险产品,不论趸交还是期交,价格都是固定的;另一方面,人口寿命延长、发病趋势、医疗技术的变化,都使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偏离当初的精算,这导致保险公司面临较多风险,不利于健康险市场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参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在社会监督、行业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实行浮动费率制。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15日 第十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