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好小说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09:17 南方都市报

  王晓渔

  (博士研究生)

  在当下的中国文学界,由于理论的泛滥、批评的缺席,文学创作失去了标准:既失去了评价标准,也失去了写作标准。小说家不知道怎样去写小说,批评家不知道什么是好小说。因而,在当下推荐这本小说尤有必要。本书系拉美作家略萨的一部讨论小说写作技巧的随笔集,1997年初版于西班牙。略萨在这本书中谈及的语言风格、时间、空间视角、不同的现实层面等等,都属于小说创作的“基本功”。读者可以从中窥探到优秀现代小说的欣赏途径。

  与镜子交谈的小说家

  第一次看到这本《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我把它误作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仔细看了一下,才发现作者是略萨,赶忙把它抽了出来。我对文论的兴趣大于小说,常常觉得一些文论具有小说的一波三折,另一些小说却像文论一样难以卒读。小说家的文论特别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幼稚得仿佛刚刚学会写字,要么精彩如老吏断狱,略萨就属于后者。除了那本《谎言中的真实》(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他小说中的两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载《世界文学》2004年第4期)中,他借高更之口说道:“一个人出生在什么地方是偶然的;他可以用自己的身心去选择真正的祖国。”在《情爱笔记》中,他又这样说:“我惟一热爱的祖国就是我妻子卢克莱西娅蹂躏的双人床。”在我看来,这两句话是具有互文效果的夫子自道,而不仅仅是小说主人公的虚构之书。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曾以《中国套盒》为题在中国出版,但出于“形式大于内容”的偏好,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却多次对《中国套盒》视而不见。因为与第一个版本花花绿绿的封面、松松垮垮的装帧相比,陆智昌的装帧设计素雅得如同上个世纪的80年代,很符合我不合时宜的胃口。不过,略萨已经在书中提醒我们:内容和形式的分离是人为造成的,只有出于讲解和分析的原因才能成立。所以,这本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略萨对小说的解剖。

  这是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十二封信,可是我们对那个青年小说家几乎一无所知。这十二封信从文学抱负开始谈起,然后依次讨论小说家的主题、小说的风格、叙事的三个视角(空间、时间和现实层面)和不同手段(比如“中国套盒”和“连通管”)。结构完整得让人怀疑略萨究竟是在回答一个文学青年的问题,还是在与镜子交谈小说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妨把这本文论当作一篇小说,甚至是行为艺术。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开篇就讨论了“为文学献身”的问题,这是一句我们经常听到的口号,它往往包含两层意思:表层意思比较冠冕堂皇,指没有成功的文学青年为了“献身”于文学梦,被迫放弃一切;深层意思有些难以启齿,指成功的文学青年幻想着别人“献身”于他,以弥补当初失去的一切。略萨却提供了第三种理解,指出“排他性的献身”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奴隶制。他有些残酷地告诉青年小说家,这一决定与19世纪某些贵妇人的做法如出一辙:她们害怕腰身变粗,为了恢复美女的魔鬼身材就吞吃一条不断吸食人体营养的绦虫。“献身”是一件完全自愿和自足的举动,写作者不必过多地埋怨别人不劳而获,也不必为自己的劳而无获耿耿于怀。其实,写作的最大回报就是写作本身带来的快感,就像阅读的最大快乐就在于手指翻过纸张的时刻。如果献身文学是为了某个文学奖项,那还不如直接去经商,然后用赚到的钱设立一个文学基金会呢。

  尽管略萨对小说写作进行了心脏手术般精细的剖析,他在最后一封如同后记的信中却表示:“请忘掉我在信中提到的那些关于小说形式的内容;还请忘掉一下子就动手写长篇小说的念头。”这并非作者的谦辞,我们几乎可以通过解剖任何一具尸体得到人体解剖图,却不可能通过人体解剖图还原出那些灿烂的表情和动作。写作的核心秘密永远无法言说,它不是略萨留在纸张上的痕迹,也不是略萨与镜子交谈时的自言自语,它只能是沙上之书、镜中的“哑语”。

  图: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赵德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10月版,15.00元。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