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置身垃圾与钻石之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09:17 南方都市报

  文学观察

  黎小锋(文学博士)

  作者不仅视野开阔,并且具有一种宽厚、自信的平常心——他并不势利地以某些权威人物或权威刊物为然,只要有助于说明事理,他不惜费时费力在信息的垃圾堆中目光犀利地进行淘洗和筛选。美声和通俗可以同台献技,大师和小辈可以平等交流。

  《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这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大众传播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副标题更清楚地显示了作者的用心所在。就我目力所及,还没有谁这样集中、系统地论述大众传播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从中,约略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雄心和创新之处。

  作者在对传播与文学/文化现象的理性剖析中,每每能够唤起一种阅读的快感。他的观点也许未必都很客观、公允,但作者的写作态度却是务实、真诚的。例如,在“影视与文学”一章中,他从日常生活中对影视文化的切身感触出发,在对最近十多年里的诸多个案的叙述中,穿插渗透着对影视的市场化、文学书写的危机的细致分析,并探讨了影视与文学之间的互动与呼应关系——在陈霖先生的笔下,不难看出作家对影视业已从“犹抱琵琶”转变为彻底扯掉面纱。他不无敏锐地提醒我们,在这个视觉观念裹挟一切的年代,作家固然可以与影视“逢场作戏”,但在内心深处,他需要保持多大程度的独立与警醒?

  此书带来的阅读快感还在于,作者站在信息时代的前沿,指陈时事,直言相向,不怕招惹麻烦,这是作者贯穿始终的一种姿态。记得多年以前,就有长者谆谆教诲我:读书要读经过时间考验的大师经典,为文尽量不要引用在世的、身边的作家作品。这种做法的确非常“保险”,永远不会授人以柄,但却与我们所置身的这个信息时代背道而驰。我们需要自己去发现大师和经典,也需要自己去批驳伪大师和伪经典。人生不过百,哪能老等着时间去检验呢?看《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这本书,我感到作者不肯远远站在岸上袖手旁观——就像乡村发洪水时那些爬在船头“捞河柴”的人,被水冲走的危险越大,捞到的“河柴”就越多——陈霖先生对于身边发生的各种文化现象都极其敏感,反应迅速,并立足自己的原则、立场予以审视和阐释。书中对于个体(民营)书商介入文学图书出版,对于网上“非常棉棉非常征文”事件,对于所谓作家“卖身”,对于“余秋雨现象”及其后续现象,对于“断裂事件”等,他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了理性分析。我个人觉得,他的分析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他对这些人物、事件、现象的近乎自省式的设问,往往对我启发良多。

  这本书还善于在庞大的日常信息垃圾中筛选有效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胸襟。该书引文来源非常广泛甚至芜杂:报纸,网上的专栏,一些未必那么专业的杂志——当然,大多数引文来自专著,而专著的作者在行业内未必多有威望。由此似乎可以看出,作者不仅视野开阔,并且具有一种宽厚、自信的平常心——他并不势利地以某些权威人物或权威刊物为然,只要有助于说明事理,他不惜费时费力在信息的垃圾堆中目光犀利地进行淘洗和筛选。美声和通俗可以同台献技,大师和小辈可以平等交流,必要的时候,自己的“旧文”也可拿来进行征引。实际上,引文只是一种呈现,只是在文章里并置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而已。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在芜杂、晦暗的背景中看到钻石的光芒。

  图:

  《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大众传播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陈霖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18.00元。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