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擦亮中大招牌 延续学术传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09:17 南方都市报

  擦亮中大招牌 延续学术传统

  对话中山大学出版社社长叶侨健

  早就该做这样的事情

  记者:这次集中出这套学者文库是因为中大80周年校庆的缘故吗?

  叶侨健:这个文集其实跟校庆不是非常有关系。中大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其实早就该做这样的事情,但谁都知道做这种学术著作是需要经费投入的,不会大卖,不可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可以说我们是趁着校庆这个机会来做的。我们做了两个系列的书,一个是校庆系列,主要是讲述中大的历史、人物、景观;另一个就是文集系列,集中出版中大历史上优秀的文、史、哲学者的学术著作。

  记者:我看到这次文集系列只出了人文学科的,还会做理工科的吗?

  叶侨健:当然中大的优秀学者不止是文史哲方面的,但是比较成熟的,数家珍数中大老的传统的话,文史哲是最强的。所以就先做这个系列,以后我们还会逐步做理科和医学方面的文集。

  这次出文集,从策划、组织都是由学校领导直接来做的,出版社只是承担出版任务。整个策划,比如说出哪些学者的书,找谁做编辑,都是学校领导征集了人文学院几个系的专家教授的意见,最后商量选出中大历史上有影响的人文学者名单,一共是18个人。但现在文集里少了一个陈寅恪,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文集已经出过了,另外接下来我们还要出他的两本不同形式的书,所以这次暂时没有出他的,一共是17本书。

  不少篇目是首次发表

  记者:选择这些学者或者说大师的标准是怎样的?

  叶侨健:应该说这18个大师都是当时中国非常有分量的学人。他们都是已故的学者,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都有着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都在中山大学任教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公认为可以算作是中大的学者。因为以前的学者流动性很强,很多学者都在不同的学校任过教。我们衡量的标准就是,他的最重要的一些研究是在中大期间做的。

  记者:在选择篇目的时候是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叶侨健:有几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字数控制在35万到40万字,但也有一些集子超过了。像商承祚的文集就大大超过,将近六七十万字。另外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要找到能代表这个学者学术成就的东西。还有一个不严格的要求,就是这些研究内容基本要是在中大期间做的,或主要的部分是在中大做的。

  记者:有的学者曾经出过文集,那么这次再出,对比他以前的文集,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吗?

  叶侨健:应该说我们这套文集更注重突出学者代表性的篇目,选得比较精一些。而且文集中有一些文章是首次发表。典型的如陈序经,大论战的时候他是“全盘西化”理论的代表人物,以前也有人摘录论述,但这篇完整的《全盘西化》却是第一次发表。这篇文章因为一直是作为批判对象,所以过去没有完整发表过。

  还有一部分是原来的文集做过,但做得不全,我们的编者又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旧的影印的期刊、校刊中整理出来。对于出版过的一些文章,很多在原来的文集中有错的、漏的,或者作者后来自己做过增补的,我们都做了修订,编者都是一批行家,所以在这方面做得很认真,态度非常严谨。所以这套书的学术价值是无疑的。而且整个系列图书的装帧设计方面都是尽量以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来做。

  大师的治学方法更重要

  记者:我们从这些学者的文集里面能够获得些什么东西?

  叶侨健:首先我们可以肯定一点,这些学者研究的东西是不会过时的。人文学科的东西与科技的不一样,科技类图书的话,十年前的东西现在可能已经没什么价值了,但人文的东西有时候恰好反过来,越老的东西好像越有价值,研究的结论也不会过时。

  看他们的东西,比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很肤浅、浮在表面的学术的东西差距很大。另外对年轻人来说,除了了解大师的学术成果,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学学老先生是怎么做学问的——研究一个问题非常深入、非常扎实,你可以看到做学问应该是这样去做,才可能真正成为大家。他们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可能比他们研究出来的结果更重要。

  记者:您刚才提到,像中大这样的学校早就应该做这样的事情。那您觉得做这套书的必要性在哪里?

  叶侨健:这些学者对于中大来说都是招牌,作为学校当然应该擦亮自己的招牌。光是说自己的学者多么有名是不行的,你需要拿出东西来。这对展示学校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是历史,不能说明现在,但它能够证明中大曾经有这样一批杰出的学者,他们建立了这样一种学术传统,而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看现在的中大,文科里面最强的始终都是文学院,包括文学、历史、哲学、人类学四个系。在全国来讲,中大的文学院无论排名也好、各种基地也好、经费也好,都是很靠前的。这些是需要靠积淀的。正是前面有这样一批老的优秀学者,他们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形成了这样的学术传统,又有后继者,才会有今天这样整齐的学术局面。

  编者都是专家教授

  记者:编者需要做不少的工作。

  叶侨健:做这个文集是非常辛苦的,编者一方面要参照现有的、这批学人正式发表过的东西,还有一些是从家属或者图书馆里刨出来的,没有发表过的,其中一些还是影印件,甚至蜡笔刻出来的东西,编者做起来是费了比较大的功夫。编这样一本书的工作量,起码是编其他书的三倍以上。像文字方面,涉及到古文字、甲骨文、少数民族文字等,做起来很辛苦,电脑里都是找不到的。

  记者:这套书的编者应该都是学校的专家学者吧,我感觉他们对各个学者的研究领域和成就是非常熟悉的。

  叶侨健:编者肯定是文、史、哲、人类各个系的专家教授无疑,而且大多数人都是文集中这批学者的弟子,对前辈学人、老师的研究都非常熟悉,自己也在研究相关的一些内容。学校在选择编者的时候,都是遵循这样的一种方向和原则的。当然,这批编者都是各学科的领头人、骨干,所以非常繁忙,做这套书也是花了很多功夫,非常不容易。

  本报记者 田志凌

  “中山大学杰出人文学者文库”

  《许崇清文集》

  《陈序经文集》

  《容庚文集》

  《商承祚文集》

  《董每戡文集》

  《王季思文集》

  《詹安泰文集》

  《岑仲勉文集》

  《梁方仲文集》

  《刘节文集》

  《董家遵文集》

  《戴裔煊文集》

  《朱谦之文集》

  《杨荣国文集》

  《马采文集》

  《杨成志文集》

  《梁钊韬文集》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