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先听民声再视察好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11:28 人民网 |
最近,全国人大在组织人大代表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执法检查时,专门就检查内容在主要媒体和网站上公开征求广大人民群众和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建议,活动进行时间虽不长,但给我们带来的收获和启示却是无穷的。具体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这体现了人大以人为本的监督理念。 以人为本,也是以民为本。权力的行使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终目的,也就是说,要让人民的意志来支配权力的运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权力的社会价值。人民群众是授予国家权力的主体。权力一旦抛开民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全国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府两院”都要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它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并且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抛开了民意,就是抛开了人民群众,就是抛开了授权主体。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前,专门听取和征求人民群众及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和建议,就是理顺权利与权力的从属关系,切实落实和保证群众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人民群众支配权力的运作成为现实,使人民群众充分地获取权利待遇。况且,随着如今传播媒体增加,聆听民意的关键已经不是渠道的问题,而是是否愿意、是否敢于和是否善于聆听的问题。人大常委会的这一创新之举,体现出一种积极主动倾听民意的作风,也向我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不断进步,民意将会不断地得到更好的表达。 其次,可以促进人大代表的民意意识和地位回归。人大代表,顾名思义是人民选举出来的代表,理所当然应该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倾听选民的心声,反映选民的意见,也应是人大代表的天职。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部分人大代表对自己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不甚清楚,很多人大代表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和领会上面的精神来的,而非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来行使国家权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人大代表在与选民的交流沟通上,也还存在不少的障碍。人大常委会在组织代表视察检查前在报上公开发布信息,征询民意,这一举动,就促使代表要普遍地与自己所在选区广大选民密切联系,了解选民对国家政策实施的评价和态度,从中把握群众的脉搏,并依靠自己的法律政策水平及综合分析能力,提炼出人民利益和意志的精髓,把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实现人民对国家机关和人民公仆的监督。促使国家机关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宣传动员群众齐心协力协助政府工作。这一创新之举,在凸现人大代表作用的同时,也体现出人大常委会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方式探索在人大代表和选民之间建立更加广泛、更有保障的沟通机制。 第三,有利于实现公民的有序参政和民意的依法表达。在当今时代,民主和法制的字眼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怎样通过各种各样的细节,将民主和法制的精神落到实处。特别是当前,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平衡已经和正在被彻底打破,这些因素造成社会思想的空前活跃,人民对改革投以极大关注,各种意见和要求亟待表达疏导。加上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各级组织与普通大众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常缺乏一种便捷顺达的沟通渠道。 人大常委会在行使权力、组织代表视察前,发布信息,公开征询,倾听群众呼声,就是打通了人民群众各种利益表达渠道和政治参与途径,从这渠道里,各方面可以直接反映热点难点问题、抨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检举揭发腐败,从而将社会各种经济利益的体制外表达引向程序化表达,纳入法制框架。实践表明,这不仅是对公众民意诉求渴望和知情权利的尊重,保证社会稳定,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心顺、心悦、心平、心齐,社会稳定且充满生机,而且还能够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落实到“执政为民”这一出发点上来,也能够使各项工作少出偏差,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使人大的监督和政府工作建筑在人民群众支持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这种公开征集意见建议的做法,体现了对民意的尊崇,有利于在执法监督中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人大在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方面的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云南省凤庆县人大李春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