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地球之巅的生命使者(三)(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17:19 人民网 | ||||||||
今年2月2日,西藏媒体同时宣布:“2月1日上午,西藏首例活体供肾肾移植手术在西藏军区总医院获得成功,标志着在高寒缺氧环境下人体器官移植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高原人们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从西藏军区总医院传出这样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总医院人也记不清,已有多少人送过类似的锦旗。 面面锦旗,条条哈达,是对以李素芝为代表的生命使者的最高奖赏。 李素芝说,哈达就是民心,锦旗就是标准。在西藏艰苦奋斗,就是要在“不能”的情况下,敢于作为,善于作为。奋斗的理念决定奋斗的态度,奋斗的思路决定奋斗的出路。 8年新建楼房12000平米,植树80000余株,种草60000余平米—— “在奋斗中把苦吃出甜味来” “雪山映绿营,花香树成荫,天使住天堂,入院如回家。”这是西藏军区总医院今日新貌的新写照。 “干打垒,杂草生,尘土扬,垃圾臭。”官兵们顺口溜出的词,形象地道出总医院昨日旧颜。 李素芝上任不久,收到一封干部职工联名写的信,要求治理营区脏、乱、差,把医院建成能拴心留人的家园。他在信上郑重加上自己的名字,转交给院党委。 有人认为,种树,修路,建房都是需要钱的事,也都是得靠上级解决的事。条件苦一些,几十年都忍过来了,总医院这块牌子不是一样很响吗? 李素芝这样说服“一班人”,也说服自己:“艰苦奋斗的核心是奋斗。在奋斗中把苦吃出甜味来,吃苦才能吃得有价值。” 李素芝发动全院官兵献计献策,收集了上百条重建总医院的合理化建议。从成都、重庆请来园林设计专家现地勘察,精心设计出具有西藏特色的军队医院建改规划图:植树8万余株,以绿色为基调,将工作区、生活区、病区、用绿化屏障间隔。一个基本难题也算出来了:需要完成大小工程40多项,重建家园工程造价大大超出上级建设拨款。医院这些年对外医疗创收的经费,几乎都补贴给了民族医疗和部队医疗,可用于营建的补贴经费几乎为零。 李素芝和院党委“一班人”认准一个理: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资金的缺口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弥补,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发动全院官兵自己动手打造一流营盘。 医院大门通往生活区、病区的几条主干道,加起有5公里。有人建议将这个“脸面工程承包给专业施工队。李素芝一算帐,需要近百万元。他说:“还是我们自己干吧。”整整一个夏天,在兄弟单位支持下,李素芝带着官兵自己动手挖路基、筛沙子、捡碎石,铺路面,只请了几名技术人员作指导,只花了不到40万元,完成了“脸面工程”。 营房仓库、给养仓库等附属工程的建设,钢筋、砖块、木材、沙石等材料需要几十万元。李素芝在废弃楼房中发现,大部分砖块、钢筋还能再次利用。工程技术员也认为楼层库房不高,完全可以再利用。李素芝带人拆捡旧砖块几十万匹,钢筋近10吨,楼板、门窗上千件,节约了一大笔资金。 一年一变样,,八年大变样。西藏军区总医院的新景观,就这样一个个地“冒”了出来:5幢宿舍楼、医技大楼、门诊部、动物实验室、各类仓库、幼儿园,共12000多平方米;改扩建道路11826平方米;栽种树木8万余株、草地6万余平方米,营院绿化面积达76%。2001年,医院被评为“全军环保先进单位”,2001年被评为成都军区“园林式营院”,2002年被评为全军“文明卫生军营”。 总医院的苦日子开始变甜了,李素芝又把眼光投向医护工作的“第一线”,患者就医的“第一线”。 安装空调算一件。西藏地区室内外温差大;冬春很冷,在他看来,变苦为甜的事,有条件要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如今,重要房屋、办公室都安上了空调。 装修“家庭病房”也算一件。总医院如今的“家庭病房”里,有炊具、彩电、卫生间,推出来后,深受患者青睐,医院增收。 8年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每周主刀3台手术,每月巡诊或调研一次—— “奋斗的新思路就在实干的实践中” 前些年,医院大搞营院建设,有人提议把大门拆了重修,新院长得建个新门面。李素芝不表态。他认为,奋斗的思路对不对,关键得看方向正不正。为领导者个人树门面的政绩工程,思路越新,危害越大。多干让官兵受益、老百姓受益的实事,方向才正,思路才对。奋斗的新思路就在实干这种实事的实践中。 他提出把建大门的钱用来建一所幼儿园。这尽管不是社会化保障的新思路,但符合高原和总医院的实际。 随着医院的发展,医院高学历人才增多,双军人家庭增多,提高幼儿教育的呼声增大。修建幼儿园期间,李素芝戴顶草帽,天天都要上工地看看,孩子们知道是在修建幼儿园,见到他“爷爷”叫得特别的亲切。而医院大门直到3年后,因拉萨市政建设规划用地拆迁时,才顺势得以重修。 李素芝在治理医院“硬环境”的同时,对“软环境”的治理更是真抓实干。他说,一流的医院要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作风,才能达到一流的服务,才配称真正的“一流”。 一次,一名医生私自将一位地方患病带到医院,利用职务之便为其作了体检。李素芝知道后,责成这位医生掏了“腰包”,并在军人大会上通报批评。 李素芝的底气来自自己的模范作用。他是一个自身事事干净,实干处处带头的好院长。李素芝任院长8年,他平均每天两次查房,工作时间达10小时,每周坚持做3台手术,每季度下部队巡诊或调研一次。所以,他说得起硬话,做得出硬事。 前年,一名护士因违规操作损坏一台离心机。把医疗设备当“心肝”的李素芝知道后非常心疼,坚持按规定让这名护士赔偿了6000多元的维修费。 千实事的工作状态,源于实干的思想状态。李素芝上任干过的一件事;至今在医院传为佳话。这件事其实很平常,翻仓倒库将医院废旧医疗设备器材彻底大清理。这件事的效益却是很丰厚,一台价值240万元的中央监护器,仅花费2000元就恢复了运转,一台价值18万元的手术显微镜,仅用了200多元就修复了,一台价值8万元的X光机,没花十分钱就被修复用于临床……十余台价值500多万元已经成“废品”的器材,被李素芝重新“请”回了工作岗位。 8年增设12个临床科室,医疗设备总资产由600万元增值4000多万元—— “奋斗的思路新,发展的道理才会硬” 有人说,西藏军区总医院的奋斗史,就是西藏医疗事业的发展史。李素芝说,发展是奋斗的目标,思路是奋斗的路标。奋斗的思路有多新,发展的道理才会有多硬。 李素芝接任院长时,总医院的高原医学领跑者角色,受到高原刚刚发育的市场医疗机制挑战:地方医院在全国支援下迅速发展,私人医院、股份制医院、个人诊所在西藏陆续开张。 李素芝勇敢地拿起了医院改革的“手术刀”:“西藏医疗的‘龙头老大’不紧跟时代发展,确立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迟早会被发展淘汰。” 军队医院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怎么确定?李素芝邀请专家、领导和群众,分析医院科室设置、设备投入、发展状态,为改革发展号诊把脉。 “科室不全,难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设备老化,不能满足业务需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步子迈得不快;保障机构臃肿……”制约医院发展的问题,一个个“抖”了出来。 院党委采纳李素芝的建议,在总医院改革上,连续做了五个大手术—— 调整临床科室设置。增设了泌尿外科、胸心外科、烧伤整型科、小儿科、信息科、保健科等12个科室(中心),大大扩展了总医院的职能,提高了专科服务的水平。保健科的设立引来争议。有人不解,部队医院有必要设立不救命的单位吗?李素芝说“有”:高原官兵为什么不能辅以保健治疗?对外开放还可提供市场需求。” 全面更新医疗设备。先进的生产力,需要先进的生产工具。1996年以前,总医院的全部医疗设备总资产才600余万元,大部分为基础医疗设备。院党委加大向上级申请的力度,每年定额从对外医疗创收中挤出经费购买急需设备。两年前,院党委说服全院官兵过好紧日子,挤出巨额经费,购回西藏首台MRI(核磁共振仪)。如今,总医院各类医疗设备总台数达958台,总价值4000多万元,有效地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水平。 开展新技术、新业务。院党委要求全院检查克服“医疗老大”意识,在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上建立管理新模式,奖惩新措施,鼓励和扶持医务人员立足现有条件,大力开展新业务、新技术。近年来,全院开展了体外循环、介入治疗、器官移植等94项新技术、新业务,其中半数以上成果在西藏领先,有力推动了高原医学的发展。 实行后勤保障社会化。总医院有保障摊子几十个,几百名医护人员后面跟着近百名后勤保障人员,每年要拿出上百万元维持摊子的运转。他们首次把拉萨市一家快餐店引进医院,食堂交给社会办,医院提供场地收租金。随后,陆续将军人服务社、洗衣班、洗澡堂、幼儿园等服务单位,实行社会化保障,总医院率先成为西藏军区第一家全面推行生活保障社会化的军事单位。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西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李素芝建议院党委走信息大道这条“看不见的小路”。自筹资金400多万元,建起院“Ⅰ、Ⅱ号工程”——局域网,使全院联成一个整体,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建起了西藏首家远程诊疗系统,遇到疑难杂症,可实时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医院同步诊治,大大提升了高原医院的医疗水平。 李素芝还有一个心愿,把远程诊疗系统延伸到西藏各驻军医院、师团卫生队,实时为边防官兵提供总医院的医疗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