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奋斗在地球之巅的生命使者(五)(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17:50 人民网
奋斗在地球之巅的生命使者(五)(图)
激励青年官兵献身边关建功业 张震 摄

  从普通军医成长为将军院长,李素芝对艰苦奋斗意义的理解是深刻的:“领导干部在西藏艰苦奋斗,就是要带动身边的同志一起去奋斗,去创造,带出一支勇于牺牲、勇于奉献、勇于奋斗的队伍,才能高质量地为高原官兵、为战斗力、为西藏人民服务,高标准地干好党的事业。”

  在总医院党委的领导下,李素芝站在地球之巅,以一个将军院长的眼光和胆识,用奋斗思想、政策制度、课题研究和人格魅力,努力打造高原医学人才方阵,取得显著成绩:全院拥有4名博士后、13名博士和48名硕士,本科以上学历的临床一线医生达100%——一支高素质的高原医学人才队伍已经基本成形。

  昔日考上一个走一个 如今毕业一个回来一个

  “无私奉献是最强大的人才磁场”

  李素芝接任院长时,总医院只有1名硕士研究生,临床一线医生有本科学历的仅占61%。正为人才学历层次低发愁的他,接到上级机关一个“领人通知”:“你院考上内地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考上一个走一个,有27人至今无故不归……必须一个不少地把他们找回来。”

  “找人队伍”紧急抽组。跑了10多个省市,用时60多天,什么办法都用了,这27个人被“请”回高原。

  人能找回,心难找回。上级工作组来了,逐个问话:“为什么违反规定,擅自不归队?”27人一个回话:“西藏生活条件艰苦,工作条件落后,发展条件受限。”再问:“你们李院长在西藏无私奉献了20年,不是发展成了院长了吗?”再答:“时代不同了,老的讲奉献,新的讲发展。”

  一问一答,一天一课,人全部留下了,话全部刻在了李素芝心上:“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是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看家本钱,也应该是军队人才的基本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就是要夯实人才艰苦奋斗的思想基础,让无私奉献成为高原最具吸引力的人才磁场。”

  院党委“一班人”同意李素芝的“高原人才观”。新一任班子制定的第一个建设规划,就是《培养高原高素质医学人才,建设高原一流医学人才方阵》:“用无私奉献精神塑造人,用好政策好环境吸引人,用大课题大舞台激励人……”

  一部《雪域天使》成为院党委思想打造人才队伍的基本教材。一帧帧泛黄发白的历史图片,记录的是总医院200名第一代创业者,将近百吨医疗物资人背马驮千里上高原,在乱石滩上搭建起“帐篷医院”的艰苦创业历史。一段段用青春和生命写就的文字,将代代“雪域天使”半个世纪的业绩浓缩为“无私奉献”四个金字,镌刻在地球之巅。

  院党委的意图很清楚:高原医学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硕士、博士的高学历,更需要军人无私奉献的高素质。从此,无私奉献教育作为总医院人才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教育,年年进行,月月讲课,天天传播。

  1998年9月,李素芝代表总医院与第三军医大学签订了一份协议:在西藏建立一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四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三医大聘请李素芝为本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协议明确将“自愿为高原医学事业奋斗终身”,作为选拔培养对象的基本条件。这份突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才培养协议,拉开了总医院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新序幕。

  年轻医师易映红有幸成为首批培养对象。易映红报考研究生,郑重填写了一个志愿:“我报考李素芝院长的心外科硕士研究生,就是报考无私奉献这个高原医学的特殊专业,愿意像李院长那样为此奋斗终身。”

  3年高原心外医学专业知识求索,千日导师无私奉献精神培育,易映红成为高原首个自培硕士研究生。2001年6月,来自国家和军队的心外科专家走上高原,参加李素芝在高原培养的第一个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专家的评审意见和媒体的报道主题,都聚焦在高原人才的“第一素质”上:自愿献身高原医学事业。

  那年8月,一位患尿毒症的藏北牧民到总医院就诊。由于总医院肾移植手术人才和设备条件限制,这位患者带着遗憾离开了医院,离开了人世。

  “一定要在高原开展肾移植手术,为高原人民减轻病痛。”这是李素芝多年的愿望,他建议医院派出年轻医师李少勇到内地医院学习深造。2003年3月28日,在国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张银甫的指导下,同李素芝主刀、李少勇助刀的世界首例高原肾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如今,李少勇已经成为总医院该专业学科带头人。

  8年来,李素芝建议院党委先后选送的41名年轻医师到内地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已毕业的高学历人才,一个不少地全部回到高原。

  30万元留住一个人才 134个课题成就百名人才

  “你有多大本事,我们搭建多高舞台”

  “人留人不如戏留人,人捧人不如戏捧人。你有多大;本事,我们院党委为你搭建多高舞台。”在人才培养上,李素芝经常用这句“梨园术语”,亲切激励立志成为高原医学人才的年轻人。

  从1998年开始,总医院在李素芝的倡导下,设立了“高原医学课题研究基金”,明确规定:“本院在职、在读医护人员提出的医疗科研课题,经院科委会论证确定后,由医院提供科研经费进行基础性研究,待课题基本定型后申报西藏、军队直到国家课题研究立项。”李素芝对课题提出者的要求就一条:西藏临床需要,高原战场需要。

  干部病房主任张明森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前,已是某部中心医院小有名气的结核病专家,读研时又参与了国家“九五”课题“生物性人工肝”的研究工作,还未毕业就有多家医院许以重金聘用。

  李素芝亲自出面邀请张明森上高原创业。年龄上的代差,并不影响他俩心与心的坦诚碰撞。

  “高原医学事业,讲条件有限,讲发展无限。你提出的条件,只要医院能办到,我们都会满足你。”李素芝说得很真诚。

  “发展是我最需要的条件。我的唯一的条件就是有一个细胞培养实验室。”张明森答得很直率。

  李素芝与张明森一谈即合。一个迫切希望得到难得的发展人才,一个热切盼望具有潜力的发展舞台。张明森向医院提出建立高原细胞培养研究实验室,预算经费为30万元。细胞培养研究确为高原急需,30万元也确使医院为难。李素芝说,为了留住这个专业人才,为了总医院的发展,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为张明森建个一流的实验室,搭个发展的好舞台。

  30万元当月挤出,高原首家细胞培养实验室当年建成。张明森带领科研人员日夜奋战,于1999年1月成功进行了国内高原第一例肝细胞体外培养实验,并发现了在高原环境条件下进行体外细胞培养的气象条件差异,完成了《高原体外生物人工肝构建的研究》、《高原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等一项项开创性科研成果,成为高原体外细胞培养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年轻的骨科医师殷作明,是李素芝课题打造人才队伍思想的“第一受益者”。1998年7月,殷作明获三医大医学硕士学位回到高原。读研期间,殷作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殷作明学成回到高原,李素芝在欢迎他的座谈会上说:“高原战创伤这个研究课题,在医院还是空白,医院党委决定,这个大课题就交给你了。”殷作明二卜负重托,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高质量完成了高原战创伤基础研究,并参与完成全军“十五”规划确定的一项指令性课题,成都军区一项基金课题,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3项,参加编写出《高原战创伤基础与临床》等4部专著,并成功举办高原创伤骨科研讨会。年仅33岁的殷作明,很快成为高原骨科专家。

  李素芝和院党委成功地启用了一个人才,创造性地开展一门学科。去年,“一班人”又极力举荐殷作明走上科主任领导岗位。

  总医院课题牵引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经过李素芝创造性地发挥,传闻军内,蜚声海外。年轻医师牟信兵公派出国留学那年,李素芝接任院长,他送行的话就一句:“攻克防治高山病的重大课题等着你回来攻关。”牟信兵在英国牛津大学完成研修学业,回到高原,回到医院当天,李素芝走出手术室,就来到牟信兵的住房。他俩从国际医学发展,谈到医院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现状和未来。李素芝说:“得到你要回来的消息,院党委就决定让你担任全军高山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主持高山病防治课题研究。”

  牟信兵不负院党委厚望,很快脱颖而出。短短两年,就在高原肺水肿、高原反应等多项研究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

  一套住房温暖事业心 一部电话激励奋斗志

  “靠政策留人,靠政策养人”

  这是李素芝接任院长当年,建议以院党委的名义出台的一个“小政策”:完成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业者,获得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无论职务高低,军龄长短,同院领导一样享受一套住房、宿舍一部电话、中灶就餐待遇。

  这是李素芝任院长8年在党委领导下,干成的一件大事情:先后投资4200多万元,新建门诊大楼、医技大楼、宿舍大楼等1.2万平方米。

  小政策、大事情,作用就一个:靠政策打造高原医学人才队伍,拴心留人。用李素芝的话来说,就是:“我军和平进军西藏当年,小平同志就说过一句话,‘进军西藏,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我们今天在困难多、条件差的西藏建设高原医学人才队伍,就是要按照小平同志的话去做,靠政策留住人才,靠政策培养人才。”

  那年8月,李素芝在军校大学生毕业分配前,赶到第三军医大学“招兵买马”。他对获得医学硕士学位的黄承良说:“高原急需你所学专业的研究人才,你到高原创业,大有发展前途。”院长的真诚,事业的吸引,黄承良心动了:“听说你们医院住房紧张?”李素芝听明白了黄硕士的话外之音:“住房是紧张,但是,再紧也不会紧你们,有我院长住的,就有你住的,条件一个样。”李素芝前脚回西藏,黄承良后脚就跟进上高原。

  一天也没有在高原干过的黄承良,进院当天就分配到一套新住房,医院有老同志找到院领导“讨说法”。李素芝说:“靠政策用人,不是用人才的昨天,而是用人才的明天。”黄承良埋头苦干3年,将总医院神经外科医疗科研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医院又打破常规,聘任他为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并破格提升他为神经外科副主任。

  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靠政策培养是最根本的培养。院党委靠政策成功留用黄承良的事实,陆续将5个硕士研究生引上高原,引进医院。

  近年,在上有高原工资大政策,院有高原发展小政策的激励下,自愿上高原,到总医院工作的高学历干部越来越多。李素芝喜在眉头,忧在心头:这些干部很年轻,长期夫妻两地分居,留得住身,也难留得住心。他建议院党委特事特办,创造条件使干部夫妻在高原安家团聚。任院长8年来,李素芝多方协调努力,先后解决了31对夫妻高原安家、就业难题。

  新千年春天,李素芝安排硕士医师陈彬到昆明总医院进修学习。有人提醒他说:“陈彬的妻子就在昆明总医院当护士,你就不怕人家挖走他?”李素芝闻言笑笑:“我们是‘欲擒故纵’。”

  果然,陈彬一到昆明总医院,指导他进修的科主任就对他说:“你要是愿意下高原到昆明工作,调动的事由我们院办。”陈彬和妻子李丽做梦都想有个团圆的家。他问妻子:“是你出春城,还是我下高原?”妻子说:“两个总医院都好,谁能调得动我们,我们的家就安在那里。”

  陈彬夫妇知道,无论“调夫进昆明,还是调妻到西藏”,不是哪个人说句话就可以办到的。陈彬进修期满已是次年春节,他带着妻子回到大雪纷飞的西藏。“新年好广大年初一,李素芝给陈彬夫妻送来新年第一声祝福:“我代表院党委欢迎李丽同志到高原总医院工作,欢迎你们上高原安家落户!”

  原来,在陈彬进修的一年中,李素芝多次代表院党委向上级建议,为长期留住陈彬这个高原医学研究的难得人才,将李丽调上高原工作。上级机关同时也接到了昆明总医院商调陈彬的报告,经过慎重研究,为了高原医疗事业,决定将李丽调进西藏。

  陈彬夫妇终于在高原团圆了,极大地激发夫妻在地球之巅创业的热情,家安业立。如今,陈彬已当上心脏内分泌科主任,李丽也被提升为胸外科护士长。

  13项成果甘愿让位后生 11名弟子敢于超越老师

  “我请你们踩着我的肩膀上”

  下面这一幕情景,发生在4年前的那天早晨。李素芝军容严整地等候在医院高职楼的入口处,他来为高山病科博士医师李先茂送行。李先茂是高原培养出来的博士,由于种种原因,今天要告别高原到内地一家医院工作。

  寒风凛冽。李先茂步履如铅,走出房门,走出楼道。当他看到伫立寒风中的李素芝时,再也控制不住后悔的泪水,扔掉手中的行李,坚定地吐出6个字:“院长,我不走了!”两只同是握手术刀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李先茂为什么不走了?他说:“是李院长宽阔的胸怀留住了我。”那年,李先茂回内地休假时,一家私立医院看中了他。院方许以34万元年薪、一套高级住宅、一部专车的条件要聘用他。这对夫妻两地分居、家庭经济困难的李先茂来说,的确是极大的诱惑。他先后3次向组织递交了转业报告。

  “他这是见利忘义!决不能放他走。”医院众口一词。

  “学历再高的人才也是人,先茂有先茂的难处。我们拴得住他的身,强留不住他的心。再说,他也符合转业的条件。”李素芝建议院党委同意他的请求,要求全院同志善待李先茂。

  李先茂不走了,李素芝又放下将军的架子,接受上级机关批评,请求机关收回了转业的成命,并竭力举荐李先茂到第一军医大学完成博士后学业。

  这件事是李素芝用宽阔的胸怀打造高原医学人才队伍的一个缩影。

  “将军院长、博士生导师、高原一把刀”……李素芝头上的这些光环,足以令后生在仰视中敬畏。可他不。李素芝应聘成为第三军医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后,先后招收了8名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他对弟子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一定要超过我,我请你们踩着我的肩膀去攀登更高的医学高峰。”

  肝胆外科医师刘厚东业务精湛,但只要导师在场,说话、办事总要用敬畏的眼光望着李素芝。李素芝察觉后,多次同他亲切恳谈:“我也是人,不是神。你对我最本质的尊重,是大胆地超越我。”为了让刘厚东去见更大的世面,增强超越导师的自信心,李素芝亲自出面为他申请名额,先后派他到三医大、昆明总医院进修。

  l996年5月,首例腹腔镜手术在总医院获得成功,许多高原医学专家见到李素芝就伸大拇指:“老李,了不起,又有新突破!”

  “后生可畏啊!你们戴错了高帽子,腹腔镜手术是厚东主刀的。”李素芝坦率地说:“年轻人就是比我们强!”

  据统计,李素芝在任院长8年间,共领导和主研获得医疗科技成果奖20项。其中,在13项重要成果研制人排名时,他都坚持将自己的名字从第一名划到后面,甘愿让位给年轻人。

  一次术前病例讨论时,李素芝就病人患有肺动脉高压提醒学生说:“术后要防止肺动脉高压危象。肺动脉高压在高原发病率高,你们要很好从学术上总结这一临床治疗成果。”

  经李素芝确立课题、指导实践、修改论文,易映红等写出了《高原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的救治》一文。论文在《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发表前,学生们出于对事实和导师的尊重,将李素芝的名字署在最前面。李素芝终审论文时,用红笔将自己的名字勾到了最后:“学生要敢于超越老师,不能被老师的影子挡住了你们的自身。”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迷你小熊
强烈推荐火线下载
动画梁祝
中国神话爱情故事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遇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