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海中灯塔”到“社会之光”--大学精神及其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6日09:52 贵州日报

  话题背景:

  千百年来,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存在,被赋予了太多内涵和精神内容。作为被普遍公认的一种有效教化手段,大学训练在提高社会思想格调、公众智力修养、纯洁国民情趣、培养时代精英等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前不久,在我省召开的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会议上,这些情况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今年,作为我省推进“科教兴黔”战略和向“211”工程迈进的重大举措,新贵州大学成立。高校如何彰显自身办学特色?大学精神何在?怎样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水平人才?从今天起,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从“海中灯塔”到“社会之光”》、《从社会边缘到社会中心》、《从特色多元到宏大开放》、《铺设与世界的“接口”》等话题访谈,希望对我省高校发展有所启迪。

  话题主持:本报记者 李卫红

  特邀嘉宾:省教育厅副厅长、文学博士 封孝伦

  贵州大学校长 陈叔平

  贵阳医学院院长 包怀恩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于民雄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胡晓登

  主持人:大学,一个承载着人类理想与希望的精神家园。有人说,一个大学生从18岁跻身高等学府到大学本科毕业这一段时期,是其生命史上特有的“灵魂发育”季节,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陈叔平:大学在西方被称为“世俗的教会”,意指大学逐渐演变为社会和社区的精神文化中心,承担为社会问题寻找对策、为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道德理想、充当社会认知的裁判等特殊功能。

  封孝伦:大学是人类积累、传播、创新知识的场所,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高校是多种文明形态、知识形态汇聚碰撞的地方,大学就是要在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碰撞中产生能照耀人类前行的东西,因此,它理应成为整个社会和现代化发展的引擎,在精神上超越它的同时代。

  胡晓登:大学之所以有“象牙塔”之称,就因它相对世俗社会而言,品位追求比较崇高,情趣比较雅致纯洁。每个社会和时代都需要一批精神“贵族”,在某种程度上,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就是“‘贵族式’的精神和文化方式的市民化过程”。大学应有别于一般社会团体,成为社会精神的策源地和摇篮。

  于民雄:在我国,最早的大学应该是“书院”,它承担的功能主要是树立一种道德理想,人文关怀,强调大学在凝聚人心、维护正义与公平、弘扬道义等方面具有精神“范导”作用。西方最初的大学也是强调“价值优先”,技术性功能在秩序上反而次要。这些都是大学精神之精髓所在。

  主持人:大学精神的核心和实质是一种人文和科学精神,是对人类未来崇高理想的价值追求。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精深和善于治学育人的教授队伍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人格化象征。而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一个对宇宙人生充满悲悯和终极关怀的人。让人不安的是,时下大学精神衰微几乎有目共睹。

  于民雄:许多正在经历或者已经经历过大学教育出来的人,虽坐拥知识技能,但爱被放逐,同情心被堵塞,视野被局限,情感荒漠一片,心灵枯槁,斤斤计较,急功近利,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大学教育理应反思的。

  陈叔平:曾任清华大学校长17年之久的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教育的核心是通才教育,重视大学在人格养成、道德塑造方面的特殊性。著名教育大家竺可祯也称“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大学犹海上之灯塔,吾人不能降落道德之标准也。”而梅先生的名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以优秀人物作为大学人格化的象征,这些都可视为大学的人文精神和属性。

  封孝伦:大学生过去为什么被比喻成“天之骄子”?就是因为大学是培养“精神贵族”的地方。今天,在高等教育日渐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今天,虽然这种称谓逐渐淡化了,但大学精神应该一脉相承,高等教育应有一种创造人类未来的使命感,毕业生应有一种承担人类命运的责任感。

  于民雄:所谓“精神贵族”,一定是崇高的,悲天悯人的,志存高远的,而非褊狭的,自私的,一孔之见的。大思想家罗素说:“推动我生命的三大动力,一是对知识的渴望;二是爱的追求;三是对人类的苦难同情。”康德又说:“有两样东西越是考虑越让我刻骨铭心,一是头上的星空(神秘博大的自然秩序),一是内心的道德力量。”大学应该用人类文化中最伟大的东西来教育学生,应让学生有庄严感、敬畏感,懂得崇高和美,就不会急功近利,斤斤计较。而这恰恰是当前很多高校所缺少的,学术腐败,考试作弊,得过且过,及时行乐等在不少高校甚嚣尘上。

  包怀恩:大学应强调一种坚守和淡泊宁静,大学教师应有楚国的“大鸟”精神:“十年不飞,十年不鸣,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有一项对哈佛大学前十名最成功的毕业生调查显示,“在大学得到的专业知识仅占其成功比例的10%,”更多收获的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精神理念,一种优良的秉性。

  封孝伦:大学不是一个一尘不染的“真空地带”,也会经受各种诱惑利益挤压,尤其在一个价值坐标较为迷失的时代,大学将遭遇更严峻的考验。过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那种传薪播火、筚路篮缕的学术使命感和文化使命感,今天一样应该成为我们最景仰的大学精神。

  胡晓登:的确,作为一个对社会有精神导向作用的机构,大学应先行一步,高人一筹。大学老师应在更高的层次上谋求发展,追求一种较高级的生产方式,创造出较高的生产力,寻找较高的精神和物质回报。

  包怀恩:加强大学人文精神建设,需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我院十分重视利用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传统来熏陶学生:每年新生入学,学院都要让他们了解校史、校徽、校歌,牢记“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我们还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建立“生命科学馆”,充分展示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生命的神奇与斑斓,为学生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总之,大学文化不是纸上谈兵,大学精神也并非空中楼阁,它渗透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上,平凡朴素的教育中。

  主持人:是这样,当人们提及一所大学时,与其说是提及它的校名,不如说是提及它的大学精神本身。例如,一提清华,就想起它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一提南开大学,就想起它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一提厦门大学,就想起它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等等。据说从今年起,教育部已开始着手收集全国高校校训、格言,将其纳入大学精神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陈叔平:大学是以培养人才为核心来展开其传播文化、科技创新、产业开发等多项功能的。大学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习、做事,其中,学做一个大写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的“人”尤其重要,也是大学的重要功能所在。

  主持人:其实,无论是西方的“博雅教育”,还是我国的“海中灯塔”,“社会之光”,都是强调大学在人的精神塑造和灵魂雕刻的功能,也是倡导大学对时代思想的前瞻。正因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前瞻性大学”的新理念,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进而提出了“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一重大哲学命题。这意味着教育和大学必须具有着眼于未来的精神,保留其对超越实利、非功利价值的追求。

  作者:李卫红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