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留美幼童纪念学会会长高宗鲁教授:为找资料,我常带太太去容闳墓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7日09:43 南方都市报

  一篇文章引出一段历史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当初是怎么开始注意到中国留美幼童的?

  高宗鲁(以下简称“高”):应该是首先从关注詹天佑开始的。我在四川念小学时,只知道一个詹天佑,但不知道他的背后还有很多故事。直到1972年,我认识了詹天佑留美时小学校长的孙女,詹天佑等留美幼童的事迹才吸引了我的注意。

  记:我在钱钢、胡劲草所著的《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一书中看到过这个细节,你们的认识还是源于您的一篇文章。为什么想起写这篇文章?

  高: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受到美国举国上下的关注,当地报纸有大量的报道。虽然自己在美国,但毕竟是华人,所以一直比较关注中国的事情。当时有感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就投书《纽黑文记事报》(The New Haven Register),文中提到其实早在一百年前,中美之间就有良好的交往,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曾派出120名幼童到美国留学。

  记:就是这篇文章引来一位特殊读者的来信。

  高:对。来信人华纳女士(Helen N. Warner)说,她的祖父在当年曾是中国幼童詹天佑的小学校长,她父亲是詹天佑的好友,家中还珍藏着照片。在华纳女士家看到京张铁路工程照片册的时候,我的惊喜非笔墨所能形容!从此以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搜集中国留美幼童的资料,试图还原这一段缺失的历史。

  五次来珠海研究容闳

  记:您在开始关注中国留美幼童这个群体之前,对容闳了解多少?

  高:除了詹天佑,以前对其他的留美幼童甚至容闳本人都一无所知。在台湾大学读一年级的时候,历史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容闳两个字,那时候才第一次接触容闳。直到见到了华纳女士,才发现原来留美幼童的出现正是因为容闳的推动。

  记:听说后来您为了搜集容闳的资料,曾多次到珠海来探访过容闳故居和他当年集资兴建的甄贤学校。您还记不记得来过珠海多少趟?

  高:我前后一共来过珠海五次,每次来都是为了容闳的缘故。

  记:您还记不记得第一次到珠海时的情景?

  高: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1987年,我第一次到珠海参观了容闳故居遗址和甄贤学校。记得当时在甄贤学校,还看到小猪在校园里乱跑,十分有趣。

  记:现在的容闳故居就只剩下一堵墙了,您能不能介绍一下那时候的容闳故居是什么样子?

  高:那时候也只是一堵墙,比现在还破败。其实容闳归国后,在南屏已经没有像样的房产了。他每次回到老家的时候,都是住在容氏祠堂里的。可能当时还没有意识到容闳的价值,我觉得应该把容闳的故乡建成爱国教育基地,用他们的事迹来激励后人。

  经常带太太去容闳墓地

  记:您曾经译注了著名的《中国幼童留美史》(《China’s First Hundred》)([美]拉法吉著)和《留美幼童书信集》。当时可供借鉴的资料远不如现在多,对此您有什么深刻的体会?

  高:由于原著中很多的名词都没有详细的注释,所以当时做起来很费力。在美国收集华人的资料很不容易,因为光查这些人的名字就非常麻烦。比如容闳,他的英文名字不叫Rong Hong而是Yung Wing。在写这两本书时,我经常带着太太到容闳墓地去。为了搜集更多的资料,当时恨不得把容闳的墓挖开来看看。有些资料的发现纯属意外之喜。有一次我竟然从一本讨论木材的书籍里也发现了有价值的资料。

  说来也巧,有一次我到康州政府,百无聊赖之际翻阅放在旁边的一本讨论木材的书籍,想不到书中提到了当年留美幼童在老师带领下去森林中研究树木的事情。以前的康州有一个传统,经常会组织学生到野外深入实践。

  记:说到资料收集,不能不提一个美国人的名字:金女士(P.Kihn)。

  高:她是美国康涅狄格州历史学会会员兼会刊主编,几乎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查遍1872年以来马萨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的报纸,把有关中国幼童的资料剪下来并做好笔记。她整理的中国幼童个人资料卡片和各种剪报资料装满两大纸盒。正是有了这些资料,很多的留美幼童事迹才被陆续发掘。

  记:钱钢在他的书里提到您的书斋,说它如同“留美幼童数据库”,您能不能透露一下,您的书斋里到底有哪些宝贝?

  高:这是他的谬赞。不过,我搜集的东西全都放到书房,其中,有一份清朝时期和幼童有关的英文布告,另外还有一份当年幼童参加基督教的宣誓词,这个东西也是导致幼童被清朝提前召回的重要“罪证”。

  12封书信将首次公开

  记:这次您有没有带来一些新的资料?

  高:这次带来了和留美幼童有关的十二封书信和文件,这部分书信文件涵盖1873(同治十二年)-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都是以前没有公开过的。所有的材料都是原始文件。

  记:我能不能先睹为快?

  高:有刚才提到的,1878年部分幼童在美国麻州组成的“中华基督教归主团”的一张至今仅存于世的入教“宣誓证”。有1880年幼童肄业局委员吴嘉善发给美籍教师的英文告示原件,也有1881年7月23日,美国《纽约时报》社论对当年中国召回留美幼童一事的逆耳忠言。还有梁敦彦、吴仰曾、容揆、陈金揆等人所写的书信。

  记:这些书信都谈了些什么内容?

  高:梁敦彦在抵美第二年即1873年写给美国老师的英文信里,流露出了一位16岁中国幼童对美国新大陆的喜爱。陈金揆的信尤其令人难忘。这封信是他1890年在巡弋朝鲜东北海岸的“致远”军舰上写给美国同学的。当时中日风云日紧,山雨欲来,他在信中表露出忧国忧民之心。在四年后的甲午海战中,作为“致远”舰的副官带,他与邓世昌同250名官兵一起殉国。

  记:您能讲一两句陈金揆信里让您印象深刻的语句吗?

  高:他在信中说:“也许有一天,我的全部努力都会被丢到字纸篓里头,但现在看来这并不惊奇。”在朝鲜找不到军舰补给的他,也许已经意识到将来的命运。

  本报记者 赵庆平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星座炫图
属于你的星座诠释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