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文学奖”的失落(组图)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7日10:54 新华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娱评:“郭沫若文学奖”的失落www.sc.xinhuanet.com2004-11-1710:52:35
昨天,是一代文豪郭沫若的诞辰纪念日。 郭沫若不仅是四川文学第一人,更是和鲁迅、茅盾并称为中国文坛三大旗手。他属于中国,乃至世界,但是,如同三苏父子一样,归根结底,郭沫若是一位蜀人,是嘉州山水润育出的中华英才。他的沙湾故居,已建成供人瞻仰的纪念馆;他的英名,已成了本土一种不朽遗存或文化资源。 1988年,四川文坛评出了首届“郭沫若文学奖”,给人以蜀中设坛、颁发“大奖”的振奋,当时,茅盾文学奖才开评不久,鲁迅文学奖还未开评,打出这样响亮的名头,继而推及全国,成为权威奖项,不是没有可能的。这种“主场”优势,对激发四川文学的奋发,是不言而喻的!孰料,从那之后,这个奖项就悄无声息地消失。 上月28日,突然传出消息: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在武汉揭晓!媒体报道说,这个奖项是我国散文随笔方面最高荣誉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是继“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之后又一国家级文学大奖。 突然间,笔者便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犹如“香格里拉”地名之争,被云南捷足先登一般。一杆我们本已举过的大旗,被别人扛走了,旁落了!实在可惜!是否,四川僻处西南一隅,扛不住这样大一个名头?在互联网时代,地缘文化已经不是唯一因素,正如甘肃僻处西北,却可以产生北京、上海所没有的《读者》这样的强势期刊一样;刀郎僻处新疆,不用“北漂”,一样红遍全国!文学大奖,更不一定非要在政治中心才能设置,诺贝尔文学奖,就产生在北欧。四川是西部重镇,要建文化强省,除了文化场馆等硬件外,还有很多口头的、非物质遗产,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现在,化资源为资本,在硬通物质领域容易被注意,口头或非物质遗产方面,则易成为盲区。文化强省,恰恰很多都强在非物质上,尤其是文学!假如当初“郭沫若文学奖”能坚持至今,当是第16个年头,按两年一颁,也该是第八届了。四川作家能够从外边三次拿回茅盾文学奖,外省的作家也能从四川拿走若干郭沫若文学奖,那是何等令人振奋的一种文学局面? 当然,要评郭沫若文学奖,需要钱。然而,奖金不在多少,多则多给,少则少给,武汉评出的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不也有“最高荣誉奖项”一说吗?现在,散文随笔这一块,虽已经被别人立项,我们还可以在16年之后,重新扛起大旗,1988年设立此奖之后,并没有“注销”一说。比如以诗歌等为主要评奖内容,未尝不可! 随之而想到的,是“巴金文学奖”,我们已有巴金文学院,设这个奖项,应该是可以立项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