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认识和化解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观察与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8日04:49 人民网-人民日报

  闻潜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积极推进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那么,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有哪些深层次矛盾,其成因是什么,又应该怎样化解呢?

  经济运行中有哪些深层次矛盾

  经济运行受多种因素制约。所谓深层次矛盾,不是经济运行的一般性制约因素,而是其最基本的制约因素,对经济运行具有根本性影响。经济运行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各环节相互联动,构成经济整体。各环节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不同,其中的深层次矛盾也不相同。目前,多年累积并正在扩展的深层次矛盾在经济运行中已开始显现。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

  经济运行环节。生产是经济运行的起点。在生产环节,一向为政府高度重视的深层次矛盾是集约型经营和粗放型经营的矛盾。这一深层次矛盾在农业中表现为产业化经营严重滞后;在工业或制造业中表现为重复建设严重,并伴随着生产结构失调和产能过剩。分配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一个中间环节。在分配环节,为广大居民所关注的深层次矛盾是投资挤压消费。在社会总支出中,投资率一直处于高位,而消费率则持续偏低。交换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又一个中间环节。在交换环节,为众多企业所密切关注的深层次矛盾是市场容量趋于饱和。在商务部统计的600多种商品中,常年有80%左右的商品供大于求。消费是经济运行的终点。在消费环节,关系千家万户的深层次矛盾是消费力或购买力的提升滞后于消费需求的增长。

  经济运行整体。在各种经济关系中,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如果从经济运行的整体来看,深层次矛盾就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状态是:一方面,经济增长率处于高位,1998年至2002年平均增长率为7.6%,2003年达到9.1%;另一方面,生产性过剩日趋严重。既增长又过剩———过剩成为增长的经常性伴侣,这表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已严重失调。

  经济运行各环节的矛盾都是由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引发的,是生产和消费矛盾的派生形态。(1)粗放型经营之所以迟迟不能转变为集约型经营,是因为生产上盲目追求数量扩张,而生产技术低下、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经营则适应了数量扩张的需要。数量扩张必定要把有限的资源过度地用于生产,消费增长必然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粗放型经营所提供的产出,在相当程度上是不符合人们需要的。所以,粗放型经营和集约型经营的矛盾,不仅由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所引起,而且还会加剧生产和消费的矛盾。(2)数量扩张不仅表现在生产上,还反映在投资上。长期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投资持续扩张。一方面,投资扩张源于生产扩张,既是生产扩张的延续,又是生产扩张的支柱;另一方面,投资扩张势必挤压居民收入(如拖欠农民工工资),并抑制消费增长。所以,投资和消费的矛盾不仅由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所引起,而且必将导致产能过剩,进而加剧生产和消费的矛盾。(3)市场容量不足以包容产出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产能连年过剩,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而且居民消费倾向较低。可见,市场容量对产出的制约,也是由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所引发的,同样也反作用于生产和消费的矛盾。(4)居民购买力对消费需求的制约,必然延缓消费的增长。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居民消费需求是否得到以居民收入为依托的购买力的支持,这不仅影响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而且是衡量生产和消费关系是否协调的基本标准或尺度。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贯穿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因此,只有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着手,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经济运行各环节的深层次矛盾。

  深层次矛盾市场形态的变化

  由生产和消费关系失调而引发的经济运行各环节的深层次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集中反映于市场,导致市场的非均衡运行。近些年来,我国总的市场形势有三次重大变化:

  第一次是1992年至1994年,总供求差额明显扩大,物价连续三年大幅上涨。究其原因,是投资过快增长。三年的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8%、55%、28%,而经济增长率年均不到14%,前者超过后者一倍乃至近三倍。

  第二次是1995年至1997年,物价水平仍处于高位,但市场疲软。这是因为,一方面,为抑制通货膨胀,大幅度压低了投资增长率,但消费增长率并未同步提升,这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反映;另一方面,由前几年高投资所带来的产能和产出大量增长。市场疲软和高物价并存,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

  第三次是1998年至2003年,商品过剩日趋严重,物价连年走低,并一度出现负增长。物价走低是商品严重过剩的反映,意味着经济运行严重受阻,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随着各环节矛盾的不断加深,市场非均衡的形态在不断变化。但各种市场非均衡的产生都源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失调。今年的市场形势似乎又有新动向:物价不再走低,而是明显上涨。但是,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失调依旧严重,商品过剩的状态仍在持续。同时,煤、电、油、运等供求紧张。因此,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目前已收到明显成效。

  深层次矛盾的成因

  导致生产和消费之间关系失调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对经济增长较为重视,而对维系快速增长中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保持市场总均衡重视不够。

  上世纪80年代末市场疲软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当时要治理长达近三年的市场疲软,理当大力促进消费增长。然而,扩大消费的力度却远低于扩大投资的力度。虽然投资拉动曾带来三年的经济高增长(1992—1994年),但市场在整体上却呈现严重的非均衡。连续三年的两位数高通胀(1993—1995年),是此次投资扩张在资金投入阶段所造成的市场非均衡形态;后续年度的大量商品积压和过剩,则是此次投资扩张在产出阶段(1995年以后)所造成的市场非均衡形态。

  1997年后,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增发国债,扩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由于消费需求的扩大受制于居民收入、市场环境、支出预期、供给结构等因素,特别是由于居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难以在短期见效。这是导致市场疲软持续的主要原因。随着消费启动政策的实施,我国几次提高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产销率有所上升,城市的市场形势开始好转。但是,城市市场远未达到兴旺。因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提升未能带动企业职工工资的增长,而企业职工占城市居民的大多数。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国内消费需求。正当需要进一步加大消费启动力度之时,局部地区和行业投资又快速升温。1999年和2000年消费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随后三年投资率明显上升,而消费率则相应下降。2001—2003年,投资率高达40%左右,其中2003年为42.7%。然而,由连年投资拉动所造成的结果,却是既增长又过剩。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深层次矛盾的化解

  协调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化解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应确立以下基本理念,并调整相关经济政策。

  消费理念。广大居民的生活起居是受消费理念影响和支配的,经济政策的选择也经常为消费理念所左右。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不协调,首先是因为消费理念转变迟缓。消费既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又是经济运行的前提。但直到目前,“先生产,后生活”的传统观念依然比较普遍,消费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大大低估了。从上世纪80年代的“重积累,轻消费”到90年代的“重投资,轻消费”,都是这一传统观念的延伸。与此相适应,消费领域的改革明显滞后。于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愈演愈烈。多年来,居民消费倾向偏低,储蓄倾向偏高,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乃至消费政策的惯性反映。因此,当务之急是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消费理念。同时,进一步转变消费政策,不再限制消费,而是提倡消费。在调控市场和经济运行上,应着力实行消费启动。

  市场理念。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不协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关市场的理念失之偏颇。一谈到市场,仅限于它的微观功能,诸如良好的交易秩序、完备的商业组织所起的作用,而忽略了它的宏观功能,即市场容量对协调生产和消费关系、促进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从宏观角度考察市场,关键是把握市场容量。市场究竟能包容多少商品,这既决定于供给量,又决定于需求量。市场容量是供给量和需求量相平衡的结果。供给来自生产,需求源于消费,供求关系实质上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所以,由供求平衡而形成的市场容量,在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理论上说,经济增长率决定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社会可支配资源,二是市场容量。这两方面同样重要。而且,需求是经济运行的最终动力。如果仅仅根据资源来把握经济增长率(资源在货币形态上表现为投资),就会出现片面强调投资拉动的问题,从而忽视市场容量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进而造成商品过剩。因此,化解深层次矛盾,就必须确立以市场容量带动经济增长的理念,并据此调整投资政策。不能片面强调投资拉动,投资应跟着消费走,以消费带动投资增长。

  收入理念。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启动的力度,根本上取决于收入增长率。生产和消费关系不协调的原因之一,是收入理念的转变明显滞后。西方国家的消费率一般高达75%左右,其重要支撑就是收入水平高,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旧体制给我们留下的遗产之一是实行低收入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关系虽几经调整,但始终未摆脱“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限制。这是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基本因素。消费需求长期不旺、市场持续疲软,市场容量一再制约经济增长,这些现象都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反映。因此,化解深层次矛盾,就必须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理念,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并据此调整有关分配政策: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特别要倡导工业反哺农业,以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18日 第九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