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论坛:警惕经济全球化的“致畸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9日09:21 新华网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当人们越来越多地谈到经济全球化时,却又往往忽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内在矛盾,而把“全球化”进程理解为同质的、和谐的、统一的过程,进而对全球化的历史作用作简单化的解释。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进程对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会产生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作用或意义。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奉行积极的开放政策,以不同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目的是分享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由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损失。然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层次并不是由各国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而是要遵循国际分工的客观规律。

  国际产业分工的最初形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殖民体系下的帝国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传统的垂直型的旧式国际产业分工,即制成品与原材料生产的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产业分工的主要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特点是各国以各自的比较优势参加国际分工,逐渐形成了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即产业间的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在竭力维护传统国际分工的同时,扩大和发展有利于自己的水平型国际分工,集中发展资本、技术乃至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而把一些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特殊的“垂直水平型”的产业分工。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全球化导致各国经济联系的增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从一方面看,一国不能离开其它国家,要依赖其它国家的产品生存,强化了各国生产部门之间的互补性,使产业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分工;另一方面,各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分化,只生产部分产品,其它产品则依赖于国际市场,产业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在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中,各国产业结构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相互联接中形成整体性演进,各国产业结构在整体性演进中表现出不同的演化模式,反映了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各国别分工子体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层次差别。因此,当代全球国际分工体系并非是一个平面结构,而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交叉叠加的复杂的立体结构。各国产业结构的互联、互动强化,直接导致了一国产业结构在多样化的同时,存在着畸形化的倾向,各国产业结构的独立性、完整性和综合性逐渐解体。

  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国际产业分工是要理性地、协调地实现全球资源的跨国配置。但实际上,国际产业分工决不是一种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国家生产潜力的合理的分工。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一国产业结构畸形化的发展趋势,使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产业风险。

  受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其它因素的影响,任何国家都会既有竞争力较强的产业或产业群,也有竞争力较弱的产业,而经济全球化也正是基于通过国际性分工和竞争促进资源全球性配置和各国比较优势发挥而得以发展的产物,但由于各国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特征的差异,产业风险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一般地讲,发达国家由于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以及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其优势产业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相对非发达国家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因此,其在开放格局下的产业风险较小,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度较高,而非发达国家则与此相反,其产业开放后必然面临的较大的风险。

  当前国际分工正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加速向产业内分工发展,不断使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化生产日益细化,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成为世界性生产的一个环节。这样,国际分工的深化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紧密衔接,犬牙交错的国际分工链网络。其中任何一根分工链条出现故障,都会引起网络受阻甚至振荡,并通过网络向全球扩散。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甚至一些发达国家亦未能幸免,就是明显的例证。

  总之,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使全球经济的共振性日趋明显,而各国产业结构的畸形化趋势也进一步加大了危机扩散的风险。用马克思的话说,它“用看不见的手分配人间的幸福和灾难,把一些王国创造出来又把它们摧毁掉,使一些民族产生又使它们趋于衰亡”。由于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垂直产业分工的下层,产业结构低下,抵御产业风险的能力不强,如果盲目追随全球化,又不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作者:石家庄陆军学院政理室张玉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