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商报》:谁在鼓吹房价上涨不可避免?(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9日14:20 新华网 | ||
现在,我们的确听到了同一种声音——房价继续上涨不可避免。据媒体报导,在刚刚结束的2004中国(四川)第二届房地产形势报告会上,与会一些专家和房地产业内人士均表示,我国房地产市场不存在泡沫,房价将继续上涨。 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房地产界异口同声地一起否定地产泡沫的存在,鼓吹房价还将继续上涨呢?这显然同央行加息有关。央行突然宣布加息,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引起了震动。而一般认为,加息对资产价格泡沫有挤出效应,房地产泡沫则首当其冲。 “降价之声鲜闻,烂尾楼盘少见,强弱实力不分,大小开发商共赢”,有人这样来描述这几年来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的几年中,房地产开发商根本没必要像其他厂商一样展开价格竞争。因此,在地产巨头之间,几乎从来就没有哪怕是擦枪走火的商业争斗,这就很容易结成价格联盟,也很容易找到利益一致的代言人。这也就是一个声音的由来吧? “房地产没有泡沫,房价还将继续上涨”。这话放在加息前,也许会有很多人相信,可今天,在加息之后,又会有多少人相信呢? 据《经济》杂志报道,美国《纽约时报》不久前指出,中国的房屋空置率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同时质疑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是否已经开始出现破裂。该报道称:在上海大约有1/6的高级住宅是没有人住的;在北京为1/4;在深圳附近为1/3。而且在未来的几年里,房屋的空置率一定会在目前的基础上大幅增加。 对于《纽约时报》诸如此类的断语,我们自然有理由怀疑,不去相信它。 然而,我们感到不安的是,我们自己的一些专家学者所发出的声音,同样让我们不敢相信。原因是,这些专家学者、房地产开发商仅仅根据产销率较高、空置率较低,就轻易得出了我国没有房地产泡沫、我国房价还将继续上涨的结论。 现在,我国地产界人士之所以喊涨的理由是基于——整个中国的住房空置率是下降的,北京的空置率亦然。房价普遍上涨并不意味着“泡沫”,而是表示需求的客观存在。 那么,真的只因为存在客观需求房地产就可以没有泡沫? 即便“产销率较高、空置率较低”这些数据都是非常准确的,业内人士都知道,房地产泡沫除了房屋空置泡沫外,也还有地产价格泡沫和房地产投资泡沫。 当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属于典型的地产价格泡沫。日本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在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上涨了5倍,在泡沫鼎盛时期,据称其地价市值总额高达4000万亿日元,相当于美国地价总值的4倍,土地单价为美国的100倍。可惜好景不长,1991年以后地价暴跌,房地产市场崩溃,遗留下来的坏资产在银行帐簿上至少高达6000亿美元,日本从此陷入通缩深渊。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南的房地产泡沫,则属于典型的房屋空置泡沫。泡沫最终给海南留下了450多万平方米的空置商品房、报建面积1600多万平方米的“半拉子”工程、2万多公顷的闲置土地和500多亿的积压资金。房地产投资从1993年、1994年连续两年超过57亿元,一下子跌到1998年的8亿元,开发企业从高峰时的5000多家,最后剩下不到10%。 而当年的香港房地产泡沫,则属于典型的房地产投资泡沫。当初的香港,房地产价格持续飞涨,人们寄希望于一种虚无缥缈的预期,一个劲儿地置房投资,甚至当月租金收入低于月供时,也不例外。最终的结果是,房屋租赁市场需求一路下降,房租收入与月供差距日益拉大……香港楼价从1997年最高峰开始持续下跌,6年来累计跌幅已达65%,港人财富蒸发了2.2万亿,平均每个业主损失267万港币,负资产人数17万人。 明白了房地产泡沫有地产价格泡沫、房屋空置泡沫和房地产投资泡沫这三种,大家也就知道了房地产供需两旺,甚至住房空置率下降,其实,也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大家知道,房屋的需求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人是购房自住的,另一部分人则是做投资用的。因此,从投资角度讲,房地产其实是一种资产商品。而资产商品与其他商品有很大的不同,价格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买卖双方对未来收益的预期。而且,这种预期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性质。房价越涨,越有更多的人预期看涨而入市抢购。抢购又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增强看涨预期…… 这么循环下去,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形成房地产投资泡沫。当年的香港,不就真是这样的? 对此,地产界人士谁不心知肚明呢? 如果地产界人士大家异口同声地一致喊涨,现在,也许还会哄得一些不明真相、犹豫不决的潜在购房者咬一咬牙变成现实的购房者。可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会卖出部分空置房屋,却是更加透支了房地产市场的购买力。因此,虽会赢得一点眼前的利益,但最终损害的还不是开发商自己的长远利益? 而更为可怕的是,如果房价脱离了老百姓实际购买力的情况下,继续猛涨,越抬越高,那么,一旦房价止升回跌,就会是急剧下滑,最终导致楼市崩盘,地产界会首当其冲遭受打击…… 因此,地产界为自身利益计,也不要自欺欺人,饮鸠止渴了!(首席记者 张建峰)(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