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厉以宁批判“减员增效” 批得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1日16:30 人民网

  网友:余丰慧

  据11月14日《重庆晚报》报道,“我国下岗工人方面的矛盾为何这样多,主要是企业一味追逐效益,实施减员增效造成的。”近日,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教授,毫不客气批判了这种减员增效方式。

  笔者认真阅读了这则消息,认为厉以宁教授对企业“减员增效”的批判十分正确,切中了问题的要害,其观点有深度,十分精辟,值得赞赏。

  厉以宁教授说,减员增效不科学,弊端很大。我国有10几亿人口,就业压力本来就大,减员肯定会使失业人员越来越多;其次,这恰恰反映出人力资源的浪费;减员增效对经济还有负作用,失业人员一多,会积聚很多社会矛盾,使经济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从而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健发展。

  厉以宁教授除批判减员增效外,还对企业鼓励职工买断工龄深恶痛绝,他认为职工买断工龄,结果造成很多职工把买断工龄时的钱花完后,不是找企业闹事就是搞上访。

  厉教授同时认为,“如果裁员,就先从工资最高的裁起。”因为企业每给员工涨一级工资,就意味着该员工离被裁掉更近了一步,为了不被裁,员工肯定会拼命为企业做贡献,从而相应减少企业的管理负担;其次,裁掉一个工资最高的员工,可以养活更多工资低的员工,而这些员工加起来创造的效益并不比一位高工资员工少,何况高工资员工的谋生能力更强。

  厉以宁教授对企业“减员增效”和买断工龄的批判,确实是大快人心,说到了广大职工的心坎上。实际上,关于“减员增效”的弊端早已暴露出来,在操作中副作用十分大。增加社会失业人员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国有企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以及现在面临的困难,是多年历史包袱形成的,并不是普通职工造成的,为何这个包袱非得由职工下岗来解决不可,非得由职工来承担不可,非要通过“减员”来增加“效益”呢?通过“减员”获得的这个效益,可以说是从职工口中挖的效益,是摔掉职工饭碗得来的效益,这个不叫本事。通过扩大再生产,通过加强企业管理,通过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市场份额而得到的效益,才是真本事。再说,普通员工的工资待遇目前很低,“减员”增加的“效益”非常有限,还不如每年厂长经理们在吃喝等招待费上,稍微节约一点带来的效益大。

  然而,正像评论员林自力同志所说的,中国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不少,但像厉以宁教授这样敢于揭露减员增效“不科学”的人不多,我们总算盼到一位既有良知、说话又有份量的经济学家站出来说句真话,不禁让人感到了一番慰藉。曾经和现在,裁员被一些企业视为增效的“法宝”之一,企业只顾增效不顾职工死活,将大批的企业职工推向社会,造成就业压力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厉以宁教授分析“减员增效”弊端精辟,批判深刻。

  笔者认为,要解决失业问题和缓解就业压力,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事事处处以充分就业为自己的本职职能。这样的话,一些地方政府就不会漠视、纵容一些企业所谓的“减员增效”的措施和行为,就不会与一些企业串通一气,为了一时的政绩,而把企业“减员增效”当作所谓的经验到处推广。

  因此,面对这个局面,政府必须采取“就业优先”政策取向,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国家级行动、政策和措施,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应该将降低失业率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首先,解决失业问题或者说提高就业率是各个国家政府的本职工作,应该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一些政府喜欢搞一些轰轰烈烈的形象工程,却不愿意实实在在地抓好就业问题,解决每一个公民有饭吃、吃好饭和有工作的根本问题。因为,前者能够立竿见影地见到效果,得到政绩,也能够赢得一些上级领导的欢心,进而使自己的仕途风顺,而后者却相反,看不见、摸不着,不能马上显示出政绩。说到底是一个政绩观问题。其次,把降低失业率作为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能够切实树立各级政府正确的政绩观,也促使他们履行真正的本职工作,真正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要求。

  总之,“减员增效”是一个馊主意,厉以宁教授对其进行的批判是深刻的,是大得人心的,是值得赞赏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失业率控制指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使政府的职能实实在在地归位。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