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杨振宁质疑之后的期待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00:04 红网

  正在海南召开的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特邀报告会上,谈起国内的博士生导师制度,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直言不讳地提出质疑,明确指出“这种制度使冲锋陷阵在科研第一线的人不能带研究生,是错误的。”(据11月21日《海南日报》报道)

  事实上,这一类的质疑之声我们并不陌生,在高校系统,在社会上,对现行研究生导师制度的批评时有可闻。不幸的是,多少年的批评之后,我们并没有看到实质性的改变。并非是对名人的盲目崇拜,但作为具有多年在国外大学教学与科研经验的世界知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发出的质疑是不是该引起我们再一次认真地思考?

  “为什么一个讲师就不能带研究生呢?”——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先生的质疑掷地有声,却是习惯于国内思维模式的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如果换了他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引起的会是什么?不敢想象。当然,这也许不是问题,换了他人,又有谁敢提出这样的质疑?创新,我们谈了几年了,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大概不少人还需要重新认识。

  杨先生还说,大学承担着三大任务:本科生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如果仅仅讨论研究工作,中国所有大学都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大差距,但在另两个任务方面,很多大学处于世界一流的地位。无论是与美国还是欧洲的大学相比,“中国的本科教育世界一流”。

  笔者以为,大学的三大任务或者说三大职能是密切相联,而不是截然分离的。我们的本科教育世界一流,我们服务社会世界一流,这就很耐人寻味了,为什么我们的科学研究却就与世界一流大学出现了很大的差距了呢?——我们有理由怀疑,不仅仅是博导制度,我们整个科学技术领域的用人机制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诚然,革除弊端远远比发现弊端复杂的多,困难的多,用人机制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更不应该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机制、体制的问题,一推了之。

  就在本届科协年会的开幕式上,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先生也坦诚地指出,当前科技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问题。比如,在为经济服务工作中重生产线和先进设备的投入,轻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在科普工作中,重视科学事实的普及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对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意和落实得不够;在科技成果评价上,重近期论文数量,轻长远实际效果,重个人名次,轻团队贡献,等等。(新华网11月20日报道)

  两位专家,不同的表达,却是共同的心声:科技领域的“不协调”陋习亟待根除。比较而言,周先生的所指更为明确、更为具体,涉及面更广,既有政府层面的问题,也有科研人员个人层面的问题,既有纯粹科技领域的问题,也有涉及社会领域的问题,可谓语重心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们有一流的大学教育,却没有一流的科研水平,值得反思。从个体角度而言,从事科学研究,就意味着远离浮躁,尽管不能完全,但应该相对超脱于社会;从国家角度而言,则需要立足各级各类科研机构的现状,建立科学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大投入,倡导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革除科技界的陋习,逐步建立高效率、高水平的科研新格局。

  提出质疑,是因为心存希望,质疑之后,我们满怀期待。我们不愿看到,类似的质疑以后会再次被提出,如果那样,质疑的热情恐怕也终将慢慢为专家们所丧失。(稿源:红网)(作者:刘楚汉)(编辑:闵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驻伊美军围攻费卢杰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世界杯预赛国足VS香港
歌手江涛涉嫌携带毒品
车市“小鬼”当家?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