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农民科学家"赤脚攀上科技高峰(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06:03 山西日报
农民科学家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农民汉子王衡赤脚攀上科技高峰的人生轨迹,让记者耳边总是萦绕这样一句话。

  11月上旬,由洪伯潜等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推荐,王衡申报的“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荣获了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前,在这一领域里执着求索了22个年头的他,已成功破解了地下工程水害防治的多项世界性科学难题。

  位卑未敢忘忧国

  王衡生于故事之乡运城万荣,自幼丧父,小学5年级就不得不辍学下田劳动。许多熟识他的人回忆说,小时的王衡,便总有着与一般乡村少年不同的奇思妙想。

  机遇一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1983年,已经32岁的王衡到天津办事,正遇开滦煤矿闹水灾。水害淹没了4座年产400万吨的大型矿井,6万余名矿工歇业已18个月,国家经济损失巨大。

  钻机林立的抢险景观,在王衡脑海中留下深深烙印。为了治水,国家请来4名外国专家。这些专家个个趾高气扬,让王衡内心难以平静。特别是看见抢险材料中,竟有大豆和棉花,王衡心情更为沉重。作为农家子弟,他深知粮棉生产的艰难……

  一次偶遇,竟成了王衡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点。站在抢险现场,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治水难关,为民除害,为国分忧。返回老家不久,王衡即自筹一笔资金再次离开。他沿着陇海线奔波3个月走访了上百个单位,了解到国内在建的大型地下工程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害,23%的工程要停工治水,58%的竣工后需二次修复。治水不力的原因主要在防水材料上,因为当时防水材料多为有机复合材料,这些材料与水泥构件性能不一致,容易形成薄弱环节。能找到更好的防水材料,许多水害疑难便迎刃而解。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制新型防水材料的想法在王衡头脑中形成了。

  艰难中的奋进

  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要从事科研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许多必读的资料让王衡在好长时间里如看天书,但王衡却更加感受到求索的乐趣。没有仪器设备,就用最土的办法进行试验:他把有防水剂配方的水泥做成碗大的疙瘩,然后浸在脸盆中观察。但春去秋来,两年过去了,试验了千余次,仍一无所获。

  1986年3月24日,一组试件在水中浸泡两天后,内部还是干的,反复试验了3次,效果一样。初见成效的王衡欣喜至极,连夜加工了20公斤样品,准备外出正式检测。此时已投亲靠友举债3万元的他,只好把家里仅有的5公斤食油和一头还未养大的母猪卖掉,凑了180元。在洛阳,王衡与一单位协定,先测试,投产后再分期付费。但事到临头室主任却变卦了:“先交3000元试验费”。一句话把王衡惊呆了。背着20公斤样品,王衡进退无门。

  中建二局一位技术干部见状十分同情,忙请南京一位同学帮助王衡。困境中有了一线希望,王衡急奔南京。在一试验室检测后得到结论:有防水效果,但达不到标准要求,还需改进。

  为了抢时间,王衡没有回山西,他与试验室达成协议,白天在实验室帮忙干活,晚上借仪器用,正式检测不收费。此时王衡身上带的钱,买了些原料已所剩无几,只好每天花6角钱买两包方便面度日。近两个月时,钱将花尽,忙给家里连发两封电报:借款200元速汇南京。一时没有回音,已断粮两天的他只好不停地喝水。第三天,王衡昏倒在震捣台上。试验室主任郜宝法深为感动,递给王衡100元,语重心长地说,这样下去身体怎能行,有困难讲出来,大家可以帮助。异地困境中,真诚的情谊给了王衡最大的激励。

  天道酬勤

  1986年12月6日,又经过130次改进,产品检测报告达到部颁标准要求!历时3年,负债3.8万元,一个农民的理想变为现实,一项填补国家空白的新产品诞生了。王衡把它命名为“BR型增强防水剂”,B为抗渗指标,R为强度指标。

  在以后的几年里,王衡又克服了办厂贷款难、产品推销难等困难,在吃了数不清的苦头后,终于建起了生产线,并使首批产品在开滦煤矿水害防治中成功运用。

  实践也使王衡认识到:水害封治,千样百怪。仅有单一的产品不行,产品不能高效快速封水更不行。科研成果只有根据实践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才会有生命力。

  还是在开滦,王衡又开始了他事业的新起点。

  一天,开滦矿一炸药库用王衡的产品抹面,水泥抹上又掉下来,工人们的帽子、头发都粘满了水泥。王衡一看,心里很不是滋味。最好改进工艺,采用喷射法,并缩短水泥的凝固时间,一喷上去就凝固才行。3个月后,王衡把改进的水泥直接喷射到工作面上,8秒钟后水泥就凝固了,工人师傅们都兴奋不已。王衡把它叫做“锚喷治水支护法”。像下小雨的巷道,采用这一工艺可马上完成防护施工,既安全又省力。

  当时,为解决被称为“咽喉工程”的直井井筒淋水难题,国家正准备从德国引进新产品,并将作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德国的工程师正在开滦考察。王衡决心抓住这次机会,用自己的防水技术和那些“洋技术”比一比。他和开滦基建工程建井二处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攻关小组,终于有一天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德国工程师走了,煤炭部没有引进德国技术,而是当年就发文推广王衡的技术。

  就这样,王衡根据不同情况,相继开发出封治突发性压力泄水等11个型号的新产品,并开创出“干法迎水堵漏”等5项工艺技术。这一系列节资高效的抢险攻难技术,后来在北京西单地铁、京九铁路、葛洲坝、三峡等国家重点工程,特别是2003年亚洲最长隧道———甘肃乌鞘岭隧道的建设中,显示出了神奇的防水效果。让水害永远低头近年来,王衡在参加城市水害工程治理时,看到大型建筑装饰精美却遭水浸蚀,几年后就不成样子,决心挖根寻源,找出治理办法。为此,他花了近两年时间,对8个城市的188项病害工程进行了剖析,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他在《地下工程水害原因剖析》等3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基桩是吸水返升的导体”等论点,引起了国内外关注。国家级和省级共23个研讨会先后邀请王衡做报告,盘锦石化、兰州铅锌等国内许多单位也相邀他联合攻关,孟加拉国、韩国等许多国家也前来求援。

  据今,王衡发明的产品和技术已先后在国内11个行业的1180项工程中得到应用。专家们保守地估算,这些产品和技术为国家节约资金至少11亿元。王衡由此也先后获得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科技功臣等殊荣。许多人称他为“农民科学家”。

  拥有了57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王衡可谓“名利双收”,但为了心中的治水梦想,他没有将科研成果“据为己有”,而是把多年的心血所得毫无保留地编撰成施工工法予以推广。同时,他还应邀参加了国家五部委施工规范编撰工作,为工程立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随着近年来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地下工程遇到了更多治水难题。王衡认识到,解决这些难题,仅靠一己之力远远不够。因此,今年以来,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编写成讲稿,在北京、西安等5个城市召开研讨会,以方便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防水新技术。

  现在,王衡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与大专院校合作建立研究机构和相关学科,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治水人才。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大化,才能让长期困扰各种工程的水害永远低头。

  本报记者贺锴(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网络编辑:郭丽湘)

  ·

  ·

  ·爱心捐赠

  ·千里追缉杀“夫”卖淫女

 【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东航客机在包头坠毁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巨能钙被检出含双氧水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国足告别2006世界杯
广州车展美女图100张
网友偷拍国产新车谍照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