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年会:我国科学亟待“走向深海大洋”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16:32 新华网 |
新华网海南博鳌11月22日电(记者李晶苹)“深深的海洋”吸引着中国人的目光。正在此间举行的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国家“973”计划深海项目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院士呼吁,和上天、入地相比,中国科学亟待“走向深海大洋”,亟待打造一支强大的科技“海军”。 近半个世纪前,我国学术界前辈提出“上天、入地、下海”,指出了我国地球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半个世纪后,我国科学界对地球的观测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如果将海洋、固体地球和大气研究比作地球科学“海陆空”三军的话,那“海军”就是三者中的弱点,其中面向深海大洋的研究,又属“弱”中之“弱”。 “这与当今世界的走向大相径庭。”曾主持实施中国首次大洋钻探的汪品先说,一方面,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地球科学的突破点主要在于深海研究;另一方面,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后,对专属经济区以外深海大洋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美国正在讨论要将海洋投入增加一倍,日本建造了比美国同类船只大三四倍的大洋钻探船,相互在海上争雄;亚洲国家如韩国也提出“海洋开发的全球化与信息化”目标,走向国际竞争。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汪品先指出,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地球科学研究队伍之一,但长期以来缺乏深海大洋研究的力量。因此,深海研究在学术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地球科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应用上也难以适应国际海上权益与资源之争的形势。 “目前,无论从国家需求还是从我国实力出发,都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时候。重新考虑我国在国际地球科学中的定位,已经迫在眉睫。”学术年会上,他建议在未来地球科学规划中,将视野扩展到深海大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走向深海大洋。继多次大洋海底矿区的考察后,1999年,我国在南海实施了首次大洋钻探,取得海底岩芯5000米,实现了中国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