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展现老百姓的苦与乐——记詹晓东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21:08 新华网 |
新华网杭州11月22日电(记者王怿文、张奇志)詹晓东,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今日早报》摄影部主任。他不善言谈,但最擅长用镜头来展现老百姓的苦与乐。 翻看詹晓东近年来的摄影作品,你会发现他更习惯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用镜头描绘那些他们的生活。 2001年春节,詹晓东从杭州到江西,在挤满民工的火车上,和民工们同吃同睡,拍摄了大量图片。《今日早报》摄影专栏刊发了他的组稿《亲历“回家”》,这些图片中有拥挤不堪的车厢,也有民工们渴盼回家的欢乐。时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的陈敏尔在报纸版面上写下了自己的感言:“这个版面以记者的亲身经历,用图文反映了民工回家过年的艰辛和快乐,有新闻性、故事性,很真实,很生动。这体现了记者的作风,反映了记者的精神。” “许多人提到民工,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就是简陋的工棚,褴褛的衣衫。”詹晓东说,“我希望用自己的镜头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民工,了解新时代民工的生活。”詹晓东将镜头瞄准了浙江新一代的民工。在他的《打工村里的新一族》组稿里,大家发现民工的公寓宽敞明亮,年轻的外来务工青年也和城里的年轻人一样喜欢滑旱冰,他们也会为球赛而激动不已。在詹晓东的镜头里,这些外来民工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詹晓东告诉记者,当他看到这些民工有那么舒适的生活环境,他打心眼里高兴。“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这能给人带来力量。”因此,当詹晓东在拍摄一名因工断指的青年时,他没有将这位青年血淋淋的手指展现在镜头面前,而是特写这位青年在经受“断指之痛”后闪烁着希望的眼神。 对于拍摄灾难新闻,詹晓东认为“灾难新闻并不是灾情展览、感官刺激,而应该具有一种人文品格”。一般来说,在灾难现场第一时间抢发图片,是一名职业摄影记者的天职。然而,当詹晓东亲历灾难现场时,他却没有拿起相机,因为“救人比拍照更要紧”。 2004年5月7日,詹晓东冒雨驾车从江西乐平老家赶回杭州上班。当车辆驶至杭金衢高速公路龙游段时,前方八九辆车子忽然一齐停了下来。詹晓东一打听才知道,前方发生车祸,有一辆大客车翻倒,并滑出了几十米。出于职业敏感,他立即带上相机直奔百多米外的车祸现场。只见一辆变了形的大客车侧翻在路中央,血水混着雨水从汽车底部流出来。一些受伤的乘客挣扎着想从车厢里爬出来,还有一些乘客被客车压住了身体,只能无助地挥动着一双双沾着血迹和泥土的手。 面对如此凄惨的场景,面对那么多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伤员,詹晓东无法让自己成为一名只顾抓拍现场照片的看客。他放下相机,拨打110,要求紧急增派专业救援力量。同时,他还提议现场的一些司机找来千斤顶,将贴地一侧的车壳慢慢支起,把伤员一个个从车壳下移出。詹晓东还脱下自己新买的夹克盖到了一位在风雨中瑟瑟发抖的中年妇女身上。很快,三辆大型救护车赶到了现场,救援工作正常展开,伤员们陆续被抬上担架送上救护车。忙碌了许久的詹晓东这才举起了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场灾难的救援工作。 “我从1992年开始干摄影,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这么多年以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下基层,和普通百姓在一起,透过他们的喜怒哀乐直面生活。”詹晓东说,“将来我也会继续去关注他们,去展现他们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