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试看王朔梦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3日00:19 红网

  闲来翻到一本书,叫《十作家批判书》。书皮那句耸人听闻的“本书的出版已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事件”的话,在这个炒作已让人看透而厌烦透顶的时代,无非徒增笑耳,没人还会傻瓜到单冲这句话就买了这本书。书的作者,除了开篇的王朔还算耳熟外,其余都有点面生。书的批判对象,赫然在目的就有中国近现代文坛顶尖级的大师鲁迅、沈从文、张爱玲。批判大师需要底气和力气,这好比有力拔山兮之勇得有项羽那般腰围。再看王朔,臂力虽然细些,好歹也算得上个有头脸的作家,一棒子下去,兴许能像美猴王一样砸出个开天辟地来。所以,当他开篇就点名道姓来对鲁迅指手画脚,抡起呼天大锤以万乘不当之勇当头棒来,还真让我感觉有好戏看了。

  “相信真理,但不要去相信拥有真理的人”,这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无数中国人上了许多次当后才得出的教训。中国讲究的是为尊者讳,这讳的前提是无伤于后来者,尊者真若成了茅坑里硬且臭的石头,则我们毫不忌讳,把他从号曰“真理”的位置上拉下来丢进18层地狱,绝不为过。这是一个消解权威的时代,即便尊敬为鲁迅者,也不能例外。所以,当我看见王朔一题下《我看鲁迅》的招牌,看行头就预感到这位老兄有几瓶陈年佳酿配几道美味佳肴要端出来招呼众食客了。——当然,这都是看王朔抱拳趟阵的架势时的一厢情愿。但是,但是看了王朔玩了几下三脚猫的功夫就草草收场后,惊诧之余,我还真的想发笑了。——王朔从头到脚将鲁迅瞄了一番后,到底用重拳勾出了什么呢?

  全文洋洋洒洒吐了5大块,才入场就让我感觉苗头不对。看开头:“第一次听说鲁迅这名字是一个谜语:山东消息——打一人名”,这是摆立论的架势么?这是游戏!批判大师从游戏入手,多少有点让人先入为主地看轻了摆擂设阵的人的分量了。

  不去了解,没有发言权,在刚开个头就呛了一口后,我还是耐着性子将全文一字不漏地读完。5瓶酒品了,5道菜尝了,许是敬谢不敏之人味觉也不怎么样罢,敞开脑子让王朔的思维在里面驰骋了一番后,我竟然不知道粘稠得似一锅粥似的酒菜到底是啥味道?依稀的印象是,王朔在高山面前绕道太久,憋闷之极之际对着山梦魇,拉稀了一大堆垃圾文字。

  梳理一番之后,大致厘清了他的思路。第一块用的是蜻蜓点水笔调,信手所及,嬉笑怒骂,是对鲁迅作全景观,得出的综合评价是鲁迅文学作品中存在许多不足。文中支撑起观点时可散见:“我对鲁迅的文风第一观感并不十分好”;“说鲁迅的小说代表中国小说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实”;“男女过日子的事儿,……大师也有笔到不了的地方”;“鲁迅写小说有时是非常概念的,这在他那部备受推崇的《阿Q正传》中尤为明显。……跟马立三哪个‘马大哈’的相声起点差不多”;“你(鲁迅)愤怒的对象是多大的格局,你的作品也就呈现出多大的格局。……他的文学理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潮流的影响和摆布。”这几句关键性的话一结合起来看,让人对鲁迅一目了然的是:一是文风不十分好;二是小说概念化,说不上十分好;三是作品(主要是杂文)愤怒的格局不大,也就是有点小家子气。从文风到小说到杂文,这些基本上能概括鲁迅文学上主要成就的东西,入了王朔的法眼后,鲁迅喝进去的是牛奶,挤出来的便成了草。

  第二块里,王朔瞄准眼光要质疑鲁迅头顶的“作家称谓”了。立论之后,王朔找到了在他自己看来是底气如此充足的论据:“我的观念很保守,譬如作家这个称呼,我一直认为必须写小说才这么自称,……我坚持认为,一个正经作家,只写短篇总是可疑,说起来不心虚,还要有戳得住的长篇小说,这是练真本事,凭小聪明雕虫小技蒙不过去。”这里隐含着一个十分明快的逻辑推断,即:长篇小说家=作家。这个“等于”是逻辑上的全同关系,而在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中的短、中篇小说领域内颇有成就者概排于外。

  作家的定义如果可以这样修正、安排,我想单凭此一点,王朔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已是无人能出其右,这其中革命性的反响绝不单单一句“彻底改变了中国文学历史和几乎所有作家的命运”就能够概括得了的!若是王朔自家对着高山时的梦魇之语,我还真有点替他担忧:如果某天他找上门来封我为中国22世纪最伟大作家,而且他信誓旦旦表示自己一辈子忠心耿耿地承认,而我自知人生有限,愧怍而坚决地拒绝,岂不是让他无地缝可钻?中国早在庄子时就有了“小说”一词,早在唐代就有了小说的雏形“传奇”,而除了李白杜甫称诗人外,宋代的词人在文学课本上一直称之为“作家”,历史以降,也没见得哪位大学问家、学术家将他们头顶的帽子夺了,不承想王朔要夺鲁迅头顶的这顶帽子竟易如反掌!到底是作家的称谓罩错了头,还是多情的王朔老人家替鲁迅杞忧?——我是诗人难道就不会说:“一个正经作家,只写长篇总是可疑,说起来不心虚,还要有得像李杜那样能戳得住的诗歌”么?还有散文家呢?……王朔的万能钥匙一入锁就露狐狸尾巴了!稍具文学常识之人也万难被蒙骗过去的。

  根据王朔扫描鲁迅的视角,第三块自然而然就到了要怀疑鲁迅到底是否有思想。在王朔眼里,就是一句话:鲁迅并不见得有什么思想。这句话是我帮王朔整理出来的,鲁迅的光芒逼得他再猢狲般乱来也不敢轻易就将这句话说出口,于是他轻巧地将这句话扯散:先是自己疑惑,“不知道鲁迅思想的精髓到底是什么”;然后是借朋友之口:“鲁迅有什么思想?……实际也没什么新鲜的,早期主张‘全盘西化’,取缔中医中药,青年人不必须读中国书,晚年被苏联蒙了,以为那儿是王道乐土,向往了好一阵,后来跟‘四条汉子’一接触,也发觉不是事儿。”而他这些毫无来由的论据说白了就是为了支撑这一部分前面的分论点:“作家,能写出文学作品,不见得有思想,要想当最顶级的作家,必须有思想。”绕了一大道圈子,醉翁之意仍在于否定鲁迅作品的思想价值。

  鲁迅到底有没有思想,这当然不在此文探讨之列,但王朔通过一个“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朋友”之口酒桌上的话就拿来做了论据,实在让人哑然。再愚笨之人,看到这里大概都已明了王朔又恢复了他一以贯之的调侃痞性,“千万别把我当人”言外之意就是千万别认真,可王朔你老人家以为这是在干啥啊?!在说鲁迅那!“文章千古事”有时看起来是件很辽远的事,但如果既要面对大师拿腔捏调道貌岸然地论证一个观点,又要别人不要认真待之,那么这个世界真的就成了某个人在颐指气使夸夸其谈了?王朔自己是个做长篇的,我想他老人家的形象思维总该比我强,实话说,写到这里我脑袋里浮现了一个和此情景形容绝妙的镜头:一个嬉皮士站在一德高望重老者跟前,趁人家不注意的时候猛地用指头将人家弹得生痛,等人家猛然间回过头来时,嬉皮士一脸赔笑,连说是游戏是游戏别介意。碰上这样的嬉皮士,不独老者,就是警察拿了他,也一点办法都没有的。

  到了第四块时文章就真是让人莫知所云了。照王朔的笔法,应该是瞄准鲁迅的战斗精神准备进攻了。但他怀疑鲁迅的战斗精神只是虚晃了一枪,又马不停蹄地批判起时人来,这里他至少点到了三个人,一是“北京有个毛老师”;二是“那一伙子在校不在校的家伙”;三是伊沙。将他们一块扯进来骂了,这是什么文体?这是时评。可光看文章标题,这不是篇学术论文至少也算得上一篇随笔式的文学评论,将文章的写法混同到这个份上,大概也只有王朔才做得出的,让我一篇好端端的文学评论跟着遭殃走样。原来说了半天王朔老人家是为了批判“鲁学家”——“第一个耳光要扇到那些吃鲁迅饭的人脸上,第二个耳光就要扇给那些‘活鲁迅’、‘二鲁迅’们。”世界上哪有这样章法的文章?这里我对王朔的作家头衔水分不得不表示深刻的怀疑。

  写散了的文章总得想着法子归拢,这在王朔应该不是难事,于是在前面基本上否定了鲁迅的作家称谓、思想、战斗精神后,他要论证自己为什么有批判鲁迅的权力了:“阿Q讲过:尼姑的光头,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么?对鲁迅,我也这么想。”王朔如果不十分健忘,也应该明白鲁迅是对阿Q是极尽嘲讽挖苦之能事的,缘何还念念不忘将阿Q的帽子戴上头顶且一点都不感到羞愧?

  其实,在当初选定鲁迅做批判对象时,王朔就心虚得不行,所以他一方面用略微夹带调侃的笔法,同时又时刻不忘用“以捧代批法”以防自己的胡说八道激起公愤,比如他第二块中说,“鲁迅没有长篇,怎么说都是个遗憾,或许不是他个人的损失,而是中华民族的损失。以他显露的才能,可以想像,若他真写长篇,会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鲁迅没空暇去虚构长篇姑且不论,单是这似贬似损的腔调已足够让人恶心,不能从学术的高度上发现鲁迅其文其人的纰漏,就别装着架势要和先生摆擂台,在擂台上叫不了阵又送了一大堆好话,下阵就是。更让人恶心的还有文章第三块结尾处一句:“不能说给国家民族指条明道不叫思想,但我对鲁迅的期待和他一直享有的地位似乎又不应仅限于此。”还有什么比一个“期待”过世了大半辈子的更有出息这样的话,更让人觉得矫情而恶心的吗?没有。而且,我至今仍迷惑的一点是,王朔什么时候也有了对鲁迅“期待”一番的资格了?!

  王朔在文末处说:“他(鲁迅)甚至应该成为一个标尺,什么时候能随便批评他了,或者大家都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话当然非常之对,但在这里有个度:什么叫“什么时候能随便批评他了”?就算是人不分男女老幼,黑白棕黄,但顶要紧的一个前提不能够丢,就是有理有据(非和朋友喝酒时醉言加道听途说),能够发人深省,给人启迪,让人信服。否则与醉后胡言、睡后梦魇有何两样?

  一个时代消释了权威,是好事;但权威消释之后,如果什么都像目前泛滥成灾的电视连续剧一样陷入“戏说”,则实在大谬不然。我们不能将鲁迅降格到一个村夫的位置去进行批判,这样太失之人道。鲁迅其文其人,缺陷的方面我们也期待有大家能够站出来为之廓清,历史也总是在批判中才能够前进的。最近一段时间,我恰好也在看鲁迅,鲁迅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固然存在这般那般的缺点,但也绝不至于如王朔笔下那般的什么都不像。王朔对鲁迅的批判,无非一时哗众取宠,一个作家,炒作也好,名利也罢,这个时代,顶顶要紧的,是在一番口无遮拦后还记得摸摸自己梦魇后的良心。(稿源:红网)(作者:徐志频)(编辑:闵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