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六年内三条城市快速铁路贯穿主城 将成为到市郊最经济的交通工具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3日04:07 重庆晚报

  每天坐火车去上班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记者昨日从市发改委获悉,重庆将于2010年前建成三条城市快速铁路,使其成为沟通中心城区与郊区最经济、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城市铁路优势显现

  据介绍,之所以把目光瞄向铁路,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随着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仅依靠汽车运输远远不够,塞车、停车、污染等让人头疼。二是铁路运输在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竞争中,日益显现其优越性。在城市交通中引入电气化铁路,无疑是实现高质量、低成本、少污染运输服务的有效途径。三是由于铁路全程全网的特点,城市铁路兼有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的功能,尤其是许多铁路干线直通市中心,这为铁路参与城市交通创造了有利条件。城市铁路成为沟通大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卫星城最经济、最有效的理想交通工具。(记者胡兰)三条铁路往返市郊

  在2010年前,重庆将把现有的三条铁路打造成中心区直达郊区的快速铁路,满足沿线市民频繁出行的需求。

  第一条是菜(园坝)白(市驿)线:菜园坝——沙坪坝——梨树湾——白市驿,全长20公里。目前从菜园坝火车站出发,经由襄渝线发往北方的车流都要经过这条联络线。而明后两年渝怀铁路、遂渝铁路投入营运后,主要车流将不再经过此线,火车北站(沙坪坝)和菜园坝火车站的运力也将有较大富余。利用既有铁路改建城市快速铁路,可以将新兴大学城、沙坪坝商业区和渝中区连接起来,构成横贯主城核心区的一条东西方向的城市客运通道。

  第二条是中环线:菜园坝——沙坪坝——上桥——小南海——九龙坡——菜园坝,全长78公里。江北石马河火车站建成投入使用后,渝怀、遂渝等大部分线路将转移,重庆的枢纽重心也将北移,环线运力有较大富余。环线上的上桥、小南海、九龙坡地带,过去布置有较多工仓储设施,现在不少地方也成为了城市开发“热点”地区,特别是滨江地区,人气很旺。将中环线打造成快速铁路,可以进一步促进沿线地区开发。

  第三条是北(碚)江(津)线:北碚——白市驿——铜罐驿——江津,全长86公里。该线路主要利用既有西铜(西永至铜罐驿)便线进行改建,目前该线路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随着西部大学城建设、白市驿组团、西彭组团的发展,连接三处的西铜便线如何改造利用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同时,考虑到北碚、江津两个卫星城的发展,向两端延伸,可形成一条南北向城市铁路。

  这三条城市快速铁路将于2010年建成。此外,重庆还将规划建设珞璜经上桥至唐家沱的南部外环铁路线、重庆西站至土桥联络线这两条铁路线。新建11个火车站

  为方便沿线市民上下车,城市快速铁路线沿途将新建11个火车站。

  重庆快速铁路枢纽的范围是:北起襄渝线的北碚站,南到川黔线的珞璜站,西起成渝线的铜罐驿站,东至渝怀线的唐家沱站。相关人士介绍,重庆枢纽北部外环线可望在2005年形成,新建的车站主要有歌乐山、井口、大竹林、江北、唐家沱,其中江北客站今后是枢纽内的主要客站。

  枢纽南部外环线,从珞璜引出,经鱼洞至土桥、海棠溪,在弹子石附近跨长江接入唐家沱站,新建的车站主要有鱼洞、花溪、土桥、海棠溪、弹子石。同时还要建设由重庆西站引出,经大渡口在观文岩跨长江、接入土桥的联络线,新建中梁山与大渡口之间的枇杷湾车站。重庆枢纽改扩建完成以后,将形成枢纽内、外环线和径线相结合的理想格局。郊区市民上班每天可乘火车

  城市快速铁路到底是啥模样?专家介绍,与现在的铁路一样,城市快速铁路从终起点之间铺设有专用车道,还是全封闭(有些地段是半封闭)的,有自己的专用信号系统,完全不受外界干扰。快速列车设计时速40——60公里,而且具有运量大、快速、准时、安全、舒适、节能、污染小的优势。因此,坐火车去上班既快捷又不堵车。

  城市快速铁路将与轻轨形成互补,一道构筑城市快速交通网络。根据规划,重庆的轻轨主要建在主城繁华区内,人流量每小时在2.5万人次左右,将为闹市区分流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快速铁路则将中心区与近郊区连接起来,家住郊区而在市中心上班的人群则可以通过铁路分流。轻轨与快速铁路之间将建设换乘站,旅客可以通过换乘站实现快速换乘。网络编辑:甘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