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读《读书》的n个理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3日08:29 人民网

  孙建清

  多年前,我想读书,于是就问有“学问”的人:“订什么杂志好?”那人就很斯文地告诉我:“南有《随笔》,北有《读书》。想提高自己的知识积累,还是多看看《读书》。”从此我又多记住了一个在中国颇为流行的“南北”说。不过,我并没有订阅这本杂志,而是在书摊零买了几本。真是“不买不知道,一买就够了。”从1979年到2004年,《读书》已经出版了三○七期,我的书橱里不超过五本,而且都是比较旧的杂志。

  实在说,我很后悔买这几本《读书》,主要不是钱的问题,就五本杂志而言,只不过相当于吃一次“自助餐”的代价。我后悔的是,即便是这样几本书,我并没有认真地一篇不落地读完。真的,要每篇都读完,确实没有这个耐心,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它不是我这等普通爱书人想象的那种“读书”。按照“一本书之是否好书,要看你是否已读完它”的说服,《读书》就算不得好书了。

  不读《读书》的理由很多,择其要者有三:首先上面的文章都是“老学究”式的比较专业的长篇论文,动辄几千字乃至上万字,光长还不说,基本上是从西方哲学经济学专著套来的,很像是西方著作的中文版。其次,句子都是非常复杂的欧式化格式,曲里拐弯,绕来绕去,无非是领着读者进入文字迷宫,然后让读者佩服作者的学问深不可测,看起来就疲劳。第三,中英文夹杂,时不时弄一串英文,而且新名词新概念不断,以证明作者留过美出过洋,会点洋文。仅此几条,我就知道《读书》压根没打算给我们这些人看,而是专门给学院的教授准备的。

  最近有幸读到《读书》创办人范用先生细说《读书》的文章。文章说,《读书》初办时,只有两名工作人员,一位是史枚,他是编杂志能手,一位是董秀玉,做他的助手。后来增加了几个人员,其中四位是女青年,加上董秀玉,人称“读书五朵金花”。除了杨丽华读过大学,共余四位都是高中生,因此有人说:几个高中生编了份给研究生看的杂志。现在吴彬、贾宝兰两位,仍在岗位。看了这一段,我差点气晕过去:生活真会开玩笑,我还以为《读书》的编辑有多高的学历,专门弄些精深的东西难为读者。我不知道,他们在编辑这些文章时自己能否看懂?自己是否又乐意读这些图解西方专著的文字呢?

  不晓得《读书》的读者定位,或者说《读书》是办给谁看的。在我的想象中,读书理应是大多数人的事,不能仅仅固定在一部分教授学者圈子里,因为学术研究论文的发表自然可以由学院的学术校刊来承担。《读书》应该考虑到大众的、普通的读者知识水平和层次。搞“曲高和寡”的学术研究,恐怕不是人民出版社的出版任务。当然,我并非否定《读书》的品位。1980年王若水写信告诉范用:“夏衍同志很喜欢看《读书》,对《读书》评价很高。”别忘了,夏衍是文化名人,学问好生了得,一般读者哪里有夏公的学识。

  我原以为只有我有这种感觉,其实好多人都说《读书》离读书人越来越远了。连主编过《读书》的范用先生都说:“有人问我现在还看不看《读书》。我说每期都看,有好文章,只是有的文章太专。总的印象,如今的《读书》拔高了。我希望《读书》办得适合像我这样的读者。不是为了做学问,只是业余喜欢看点杂志。当然看《读书》的也有学者。”这很值得《读书》主办者的思索。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