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通专结合: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3日08:41 南方日报

  高等教育中“专门化”、“技能化”、“工具化”的功利主义倾向值得注意

  自19世纪末以来,大学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发生了变化。一是大学偏重于科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地位。特别是一些技术院校,力量完全集中在科技和实用性知识方面,较少涉及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或道德判断,“专门化”、“技能化”倾向十分突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至上论”在很多国家甚至统治了大学校园。二是大学丧失了自身的传统和文化,“工具化”倾向突出。在许多地方,大学教育被完全纳入促进物质生产的轨道,学校自觉引入企业文化、市场文化,以此主导学校的发展,从投资报酬的观点看待教育问题。学生进入大学,仅仅是为了提高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个人的被利用价值;而大学则以“人力规划”的观点指导、制定教育政策,使“教育领域”仅为“经济领域”服务,以提供高级的经济建设人才为办学目标。这些倾向在国内的高等教育中具有普遍性,如果长期不重视解决这些问题,其结果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和整个社会的庸俗化。

  通专结合是一场深刻的教学变革

  上世纪40年代,梅贻琦就指出“通识之授受不足,为今日大学教育之一大通病”。他所说的“通识之用,不止润身,亦以自通于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他还提出大学要“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当前,实施通识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学改革。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应有的知识、技能与情意,培养表达、沟通、综合、分析、了解与批判等能力;就团体而言是培养共识,即生命意义、历史文化、政治素养和人类前途的共识;着重知识的广博性、统一完整性,包括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陶冶人的情操,追求自我及关怀人类前途。探索通专结合的教育模式,也就是传承大学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大学文化,让人文价值重返大学校园,让精神和文化的生命力再现于校园。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恢复传统,我们要塑造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最终以这种精神文化力量唤醒、凝聚师生对大学高远目标的追求。

  通专结合的核心是人格教育

  我们强调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一过程的核心是人格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从自然层次行为的人,到创造行为的人,到知识合理的人,到象征人,到道德人,直至儒家所谓的圣人,人应该、也能够集中其全部才能与心性努力提升,达到一个至善的境界。这既是教育的目的,也应是大学教育与文化的理想。

  高职教育同样肩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责任

  目前,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全国高职在校学生达到400多万人,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片面培养“经济的人”、“技能的人”,这并不是以人为本。高职教育不能按照科学主义、技术至上和人力资本的理念来办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那种所谓的“进取的虚无主义者”。21世纪的高职教育能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同样肩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责任,其发展方向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明性格。

  在实践中探索通专结合的成功之路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从2002年起,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实际开展理论实践探索,在高职教育中构建通专结合的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模块建设。通过建立课程体系、课外实践和校园文化来实施,形象地说,就是“课堂中学习、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

  ——“核心课程”建设。以人文、社科、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科学技术等内容组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加强“两课”、大学国文等“核心课程”的建设,加强选修课程和教材建设。

  ——加强生活体验。生活体验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法律观念。学院尽力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熏陶着师生,使其内化为信念与情感。因此,我们致力于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熏陶、陶冶人的情操,以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分别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和副教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维他小子
营养健康维他小子
张惠妹
激情火爆性感阿妹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