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生产力”为何遭遇尴尬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4日06:05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
现状:“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制约因素” “科技还没有成为第一生产力。”学术年会上,发光材料专家肖志国、语音合成专家刘庆峰、百度搜索引擎总裁李彦宏、生物芯片专家程京、辣椒研究专家邹学校等5位2004年求是成果转化奖得主在集体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共同表示。 有专家甚至发出警告,一个吞噬我国自主研发能力的“技术黑洞”正在形成,如果不保持警惕,中国不是没有屈居产业下游而难以翻身的危险。 技术竞争力较低,教育发达程度、掌握信息技能的水平等都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科协年会上,面对3000名代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在全面思考科教兴国战略时承认,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科研投入不足,国际性的技术创新中心还没有形成,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人才缺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85岁的首届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说,“和其他方面比,科技是我们最大的弱点。” 症结:“没有变革,中国科技进步就会被体制延缓” 面对科技尚未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现实,在科技和经济大潮中初获成功的5位2004年求是成果转化奖得主并不感到惊讶。 短短数年开创全球著名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李彦宏“语不离世界”———过去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和全球制造业的转移,“内涵型企业太少,技术型公司在世界上的地位比较弱,没有几个排得上号。” 参与制定北京《消防安全疏散标志设置标准》、带动世界蓄光型发光产业崛起的大连路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志国困惑地说:“我们正在进军半导体照明产业。然而,产业有望做大时,却由于民营企业身份导致贷款难,遭遇资金等瓶颈性制约。” 肖志国的困惑,是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中国遭遇尴尬的一个缩影。有关专家指出,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导致我国科技和科技产业发展远不尽如人意。 而科技界内部存在的问题,更是制约着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国家对科研课题尤其是大课题的资助没有引入竞争、课题评审中人际因素常常代替专业标准……饶毅、鲁白、邹承鲁三位科学家虽然“矛头”直指科技部,但真正所攻的症结,其实正是我国几十年并未脱胎换骨的计划科学体制。“中国科技管理体制迄今远落后于经济,仍然是计划时代的产物。没有根本的变革,中国科技进步就会被体制延缓。”出路:“举全国之力搞科技” 美国力图在未来数十年保持科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正积极实施科技立国战略,韩国提出建成亚太地区研发中心……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进步的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必须为中国号“巨轮”在新世纪头20年的航行提供更为充足的动力。我国也提出了科技竞争力的目标:到2010年力争进入世界十强。 “我们要举全国之力搞科技。”刘庆峰预计,“现在经济起来了,可以带动科技。估计要一二十年,科技在中国有可能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何出此言?刘庆峰说,这是因为我们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打破技术垄断:一是中国拥有庞大的智力资源;二是巨大的市场优势;三是我们较早认识并实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政策专家董书礼说,我国应该适时调整和丰富“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通过实施跨国公司介入型研发,鼓励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合作、合资设立研发机构,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转移。 肖志国提醒,“中国人不能老是做兔子,跳跃式地发展,而是应该向具有乌龟精神的德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脚踏实地,奋然前行。”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相当严重。在辣椒研究推广中对此深有感触的邹学校研究员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专利战略,也是我们发展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尽管中国沐浴现代科技的历史并不久远,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完全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说。 (新华社记者李斌 云彤 吴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