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中国海军根据俄核潜艇事故对新潜艇作改进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4日11:28 中国新闻网 |
9月21日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水上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全场师生对一位海军大校所作的“新军事变革和装备技术发展”的精彩报告,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作为报告人的《海军装备》总编辑余春,在继清华大学、海军兵种学院、国家光谷集团、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等40多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掀起“军事学术旋风”之后,再次成为热血青年崇敬的学者明星。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专业的余春,长期从事海军装备建设的风险危机研究、创新拓展研究,被誉为“用思想火花培育军事装备新基因的学者”。 做编辑,首先需要做专家,做学者。要为军事变革鸣锣开道,以“信息流”带动“知识流”,开拓创新路。这是余春追求的奋斗目标。因此,余春瞄准军事科技热点问题,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研究,终于成为一名专家型的期刊编辑。 在余春走马担任驻某军工企业军代表的那年,苏联一艘装备16枚核弹头的核潜艇,在百慕大群岛附近海域沉入海底。灾难震惊世界,也震撼了余春的心灵:高科技装备威力越大,其风险危机也越大。从此,他下决心致力现代高科技装备的风险危机研究,尽可能将高科技装备的风险降到最低,把危机变为转机。 1997年9月13日至19日,美军一周内连续发生6宗空中事故。余春为解开这个“谜”而着迷。他从美军所有事故飞机的性能、质量,到每个机组飞行员的技术状态和精神状况,从美军部队训练组织,到装备保障;从美军装备研制、采购体制到生产厂商的竞争及研制监管等一系列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整整一个多月,他查阅了数十万字的资料,写出了2万多字的述评文章。翔实的资料、科学的分析、严谨的论证,引起我军装备科研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单位把这篇文章印发到论证决策人员、科研设计人员和试飞人员,并人手一册,要求大家以此为鉴,举一反三,查找漏洞,改进工作。 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在巴伦支海演习中爆炸沉没。连续几个月,余春查阅了过去40年俄罗斯(苏联)核潜艇曾经发生过的121起事故,进行逐个解剖,综合分析,从深层次上寻找“沉没”的原因和值得引以为戒的教训。文章发表后,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潜艇设计部门,对我国的现役潜艇提出了改造方案,对新研制潜艇的设计作了改进。 高科技装备的研制和操作,容不得丝毫懈怠和疏漏。“一块冷得太快的玻璃,一道裂缝就可以使整体完全破裂。”余春经常用这种近乎“危言耸听”的语言来进行装备风险危机的警示。10多年来,他从飞机到军舰、从潜艇到导弹,凡是与装备有关的,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无论是空难,还是海难,他总是有“灾”必究,有“难”必查,有“祸”必析,每次都要从顶层设计、生产流程、管理、操作、使用、维护、保障等各个方面和环节,寻找事故的源头。他的代表作《瞬间毁灭谁之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发表100多篇文章,篇篇以事实为依据,以教训为警示,振聋发聩,令人深思。许多装备科研人员说:“每次读余春的文章,都会情不自禁地绷紧质量这根弦,把好安全可靠这道关。” (稿件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吴瑞虎、陈凌青、夏年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