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北大清华亮“红灯”与私生活私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4日16:24 中国新闻网

  11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海淀高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上,海淀区卫生局带来的2500只免费安全套却没能在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顺利发放,北大与清华校方分别将安全套留在了学校红十字会与校医院。(11月24日《北京青年报》)

  免费安全套在北大、清华遭遇“红灯”,这无疑是一件容易吸引公众眼球的新闻;而北大、清华校方对于拒发安全套行为的解释语焉不详,这就极容易使自己处于公众舆论的不利境地,可以预想,不少公众自然会将北大、清华的校方看作保守思想、落后意识的代言人狠批一顿--上网略一浏览,果真如此!

  然而,笔者认为,北大、清华对免费安全套亮起的这盏“红灯”却颇有积极意义——这盏“红灯”促使我们反思一个问题:宣传预防艾滋病就非得现场发放安全套吗?

  现场免费发放安全套与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捆绑在一起,这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了,无论是面向普通市民还是面对大学生,免费发放安全套非但已经成为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的固定形式;而且,人们也一直在盛赞这一形式,将其誉为进步、开放的象征。

  但是,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这种看似进步的宣传模式暴露出我们社会生活中一个传承许久的思维习惯,那就是无视公共事务公共性与私人生活私密性之间的界限。

  艾滋病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以预防艾滋病为主旨的宣传活动乃是具有公共性的公共事务,必然要向社会公众毫无保留地公开;安全套是一种与个人私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具有天然的私密性,因此领取安全套也就成为具有强烈私密性的私生活行为。

  以免费发放安全套作为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形式,意味着将人们从隐秘的私生活中拉入阳光刺眼的公共空间中来,让私生活暴露在公共视野之中。

  这种无视公共性与私密性界限、以公共性压倒私密性的思维习惯一直活跃在我们的社会生活舞台上,而安全套一直是一件重要的道具。公开、免费发放安全套并不是预防艾滋病宣传的专利,也并非近年来的产物;早在若干年前,在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过程中,当妇女干部们庄严地宣布“请已经结婚的同志到医务处领取计生用具”的时候,私生活不复存在——被公共性所吞噬了。

  在这种宣传形式遭到反感之后,其宣传的实际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以在大学免费发放安全套为例,大张旗鼓的现场发放让大学生们体验到一种莫可名状的压力;

  首先,大学校园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现场领取安全套只会将自己的私生活欲望暴露在熟悉的同学面前,其次,大学又是一个倍受社会关注的公共领地,大学生领取安全套又极容易引致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形象的褒贬争议。

  私生活暴露于公共视野必然引发人们内心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带来的巨大压力只能让不少大学生选择退避三舍--海淀高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上的冷场可算一个明证--这必然影响宣传活动的教育效果。

  因此,即使为了达到宣传预防艾滋病这个崇高的公共目的,我们也必须想尽办法维护私生活的私密性。无论北大、清华的校方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们点亮拒绝现场发放安全套的“红灯”,这在客观上维护了私生活的私密性。

  面对这盏“红灯”,预防艾滋病宣传工作的组织者们应该有所思考:性生活并不是传播艾滋病的唯一渠道,免费发放安全套也并非宣传预防艾滋病的最佳形式。简言之,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有必要思考运用得体的宣传方法。

  【 作者:毛飞】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东航客机在包头坠毁
胡锦涛出席APEC峰会
雀巢奶粉被诉造假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国足告别2006世界杯
广州车展美女图450张
经典两厢车狂热贴图
今冬采暖季节实用攻略
新北京规划为宜居城市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