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份勇于创新的答卷(本期关注 社区卫生服务)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05:0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李晓宏

  编者按: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基层卫生建设相对薄弱,人们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挤,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而小医院门庭冷清,发展缓慢的恶性循环。

  为改变这一现状,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成为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那么,如何建好“家门口的医院”,用“实力”让人们接受“小病在社区”的观念?重庆市南岸区的做法,可供借鉴。

  家住重庆市南岸区的陈正旺老人,头昏、胸闷一周了还没有去看病,因为一想起大医院密密麻麻的人群以及楼上楼下来回跑的各种检查,他就犯难。可疾病却未因老人的不便而止步,10天后的凌晨,陈正旺突发“心梗”,幸亏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

  “小医院技术不高,大医院看病麻烦”,在许多大城市,人们为此有病不愿去医院,结果小疾拖成大患。为解决群众“看病难”这一顽症,重庆市南岸区从加强基层卫生建设入手,积极探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之路,用不断提升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让人们接受了“小病在社区”的观念,从而有效地分流了大医院的病人,缓解其“看病难”。此外,他们还拓宽了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引进全程健康管理理念,把建在居民“家门口的医院”变成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招标设“站” 激活市场

  从1996年起,重庆市南岸区逐步将原来的一、二级基层医院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中心”派出人员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构建街道有“中心”、居委会有“站”的两级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然而居民有病依旧往大医院跑。“如果社区卫生服务形同虚设,改革岂不成了换汤不换药?”重庆市南岸区有关领导反复思考后决定,引入竞争机制为发展输入动力。

  于是,2002年7月24日,在开办花园路街道金堰社区和弹子石街道惠工村社区两个卫生服务站时,重庆新雅淇医药招标代理公司受南岸区委托,敲响了国内招标设“站”第一槌。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带有一定福利性,每年只需上缴管理费,这样低的成本,即便比大医院挂号费、诊疗费、药费均低,仍有利润空间。因此,“招标”一举,如石击水,一个“名额”成为众多医疗机构竞相争夺的目标。各竞争者为打动居民,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措施和便民服务。

  而政府借此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办”转变为“管”,腾出精力抓大事,从体制和机制着手,提供一系列政策保障,先后建立了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列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加强监管,推进网络信息化建设等。

  用理念凝聚人才

  人们得了小病也往大医院跑,是不放心社区医生的水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可是,社区医生这个身份并不被人们所向往:传统观念中,好医生大多是学历高、职称高、能治难病的医生,社区医生是“万金油”,水平低;另外,让已习惯坐堂待诊的医生们放下架子,走家串户,上门服务,这种“落差”很不好受。因此,当南岸区1998年开始转岗培训全科医生时,很少有人愿去。

  对此,重庆市南岸区卫生局局长彭学毅在各种场合反复用现代医学理念为社区医生“正名”:

  ———社区卫生服务虽然处于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低端,但低端不等于低级,社区医生也是专家。在欧美等国,一个社区医生至少需要8年学习、5年工作,再通过严格考试才能取得执业资格,是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方面的专家。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看重医生的人文关怀和为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正是社区医生的优势。社区医生不仅熟悉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而且熟悉辖区内的居民,医患关系良好,因此,可给居民当好两个“参谋”:健康的参谋和医疗费用的参谋,为居民提供营养、运动、心理、生活咨询和指导。

  彭学毅说,社区医生的舞台其实很大,能力要求其实更全,当好咨询者、治疗者、协调者、健康管理者、健康理财人“五种人”,应是社区医生的追求。

  更新观念取得成效。找回职业尊严感的医生们积极参加转岗培训了,他们当中一些有“眼光”者,“洗脑”后变得更有“头脑”:从社区医生的前途看到社区卫生服务市场的前途。

  1989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的彭万渝,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做了12年内科医生。2001年医院开办下浩社区卫生服务站时,她夺标“站长”一职。目前,面积已扩大到220平方米的下浩站,在她的经营下,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效益可观。眼下,彭万渝的计划是个人当“老板”,竞标一新“站”,抢占市场先机。

  除了坚持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和社区管理人员长期培训、终身培训外,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重庆市南岸区还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退休专家、在职医务人员到社区工作,并给社区增加大学生分配名额,今年就分去29个……如今,居民在社区看病,不再担心“病会被耽误”。

  在差异性上做文章

  在临街而建的下浩社区卫生服务站,记者见到,日间观察室和康复治疗室内,有人在输液,有人在做“牵引”。站长彭万渝介绍说,每天来输液的患者不少于30人,还有人来做电疗、针灸、推拿等治疗。在全科诊断室,70岁的陈元相手里除了一张药方外,还多了一张健康教育处方,上面写着冬季饮食、锻炼等注意事项。

  “方便”、“省钱”、“态度好”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但只强调这些,吸引力是有限的。与大医院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对象等方面的差异,才是它的真正特色。

  在南岸区,社区医生给患者看病时,开两张处方:一张医疗处方,一张健康教育处方。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建立了慢性病档案并随访管理。

  此外,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为65岁以上老人立健康档案定期免费体检服务,给残疾人、精神病人提供康复训练,向每位家庭成员提供家庭健康管理服务。从单一治疗向预防、康复、保健、咨询、健康教育等综合服务延伸,从管理病人向管理健康人扩展,“小病在社区”的观念渐入人心。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25日 第十五版)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