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情系大熊猫(天地人)(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05:05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走进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只只活泼好动的大熊猫,也可以感受到这里的工作人员与大熊猫之间的“亲情”。 这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大熊猫生态研究机构和人工繁育基地,也是最大的大熊猫精子库。这里诞生过世界上第一例大熊猫冷冻精液授精产仔、第一例圈养大熊猫双胞胎育幼成活、第一家成功实施大熊猫亲子鉴定等一系列世界“第一”,被誉为我国多样性保护的“一面旗帜”。 荣誉的背后,是基地主任张志和与他的同事们数年如一日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1989年,从四川大巴山区普通农家走出来的张志和从北京农学院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始了他的大熊猫研究工作。刚刚走出大学实验室的他对当时国内大熊猫繁育研究的落后,感到忧心忡忡。 “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能不能保护好大熊猫,可以说是我们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一信念的驱使下,1994年,张志和率先向国家及四川省有关部门提出了要“建立国际一流实验室,从胚胎工程技术出发,促进大熊猫人工繁育”的计划。这一全新的保护大熊猫种群计划,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为了解决人工繁育大熊猫配种难、受妊难和育幼成活难等难题,张志和遍访国内名校,招纳人才,了解国内胚胎工程的最新科技进展。他把当年申请到的300多万元科研经费,全部投入到实验室建设、设备添置以及人才招聘等方面,自己却过着苦行僧般的日子。1994年5月,在成都开往西安的火车上,睡在火车底座的张志和被小偷偷走了身上的全部财物。张志和说,“小偷一定很失望。当时我身上的全部家当是152元7角钱,和一张火车票。” 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基地开展了“圈养大熊猫人工授精技术研究”、“大熊猫生殖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等重大研究项目,并取得一系列突破,建成了世界上贮量最大的大熊猫精子库。由于采用超低温冷冻研究,大大提高了冷冻精液的质量,基地库存精子活力较以前提高了近30%,顶体完整率提高了近50%。 如今,科研人员仅用一只棉签在大熊猫口腔里轻轻一涂,就能通过对提取物质进行遗传信息分析,准确找出大熊猫的“父亲”。 这是张志和主持的“圈养大熊猫亲子鉴定”科研取得的成果。张志和告诉记者,圈养繁育是保护大熊猫的重要途径,但圈养的大熊猫数量有限,特别是可以进行交配的雄性大熊猫很少。在繁殖季节,研究人员一般只能用一只雄性大熊猫与多个雌性大熊猫进行交配,然后再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这样,大熊猫后代与“父亲”的亲缘关系难以确定,容易造成近亲繁殖,使其种群衰退,影响整个大熊猫种群的维持与发展。 这一研究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对全球移地大熊猫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大熊猫种群品质的提高。如今,张志和的目光又瞄准了克隆大熊猫这个课题。今年8月,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基地建立的大熊猫细胞库进行了鉴定,认为利用冷冻的体细胞克隆大熊猫已成为可能。 在年届不惑的张志和眼里,大熊猫和自己的儿女一样“金贵”。2003年大年三十,全年仅仅在家4天的张志和正在陪伴生病的岳父,基地突然传来消息:有4只大熊猫幼仔突然腹泻便血,并出现绝食现象。张志和深知大熊猫出血性感染可能带来的致命后果,立即告别亲人心急如焚地返回基地。 27个不眠之夜。在张志和等人的精心照料和治疗下,4只大熊猫幼仔转危为安。抚摩着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张志和不觉泪水纵横。 正是在张志和与他的同事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下,成立于1987年的这个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从刚开张的6只从野外抢救来的患病大熊猫开始,到现在已经繁殖大熊猫51胎共87只,其中成活的有54只,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他自豪地对记者说,“已经有好几只大熊猫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从这里走出国门。”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25日 第十六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