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做“奋青”不做“愤青”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06:30 深圳商报

  编者按

  新华社旗下的《国际先驱导报》第121期针对“愤青”爱国还是误国进行了调查报道,将这个发轫于网络的特殊群体引入了公共讨论之中。这里特选编了三篇文章,与读者探讨。

  对“愤青”的认识和评价尽管不同,但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入关键性阶段时,我们有理由期待“愤青”的提升和转化,我们更希望“奋青”群体的出现——奋发图强、奋不顾身、奋起直追、奋勇向前……

  回到从前还是走向未来

  “愤青”这种以爱国方式表达出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由来已久。历史上其表现最为极端的应当说有两次,即义和团运动和“文革”初期。“愤青”情结哪怕不具有十分明显的主观故意,但对国家民族发展造成的危害不应小视。

  愤青们把国家政治关系庸俗化和把民间交流政治化、复杂化,所造成的麻烦已经让人们看清了他们实际上的本能诉求,那就是拒绝变革,要求国家和民族立场从现有位置后退,回到从前。

  在这种情势下,“奋青”——新时代奋发有为的青年,这个相对于“愤青”的概念的提出,就不只是一种情绪上和精神上的倡导和召唤,更重要的是呼吁现代中国人应当形成成熟准确的国家、民族概念。这种观念必须具有积极面向未来的坚定指向,应当展现开放、大度、兼收并蓄的精神风貌。(甘肃宋希平)

  “愤”而后“奋”

  激愤、抱怨、叫喊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办法,在愤怒中奋起,在愤怒中超越才是真正的出路。古人尚且“知耻而后勇”,今天的“愤青”定能超越古人,超越时代。

  愤,是一种精神,它包含挺立、振作、奋起的成分;愤,也意味着抛弃了等待、依赖、乞求、沮丧等等消极的观念;愤,包含了不安现状和一种对未来的信心和欲望;愤,是压力和危机中的一种觉醒。

  愤,而后奋,知耻而勇。今天的愤青具备了这种客观刺激,同样能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愤青”不会是我们时代的累赘,尽管他们今天说得多做得少,我们有理由相信“愤”的积极意义,“愤”是积蓄力量;“愤”而后“奋”,是“愤青”的理想之路。今天的社会创造了使每个人可以施展才华、发挥潜能的空间。

  我想用洛威尔的一句话与“愤青”共勉:“新的时势赋人以新的义务,时间使古董变得鄙俗,谁想不落伍,谁就得不断积极进取。”(江西唐虞)

  检讨产生“愤青”的环境

  “愤青”所表现出来的极端言行与大国公民应有的素养格格不入,他们视野中充满了对“民族尊严”“国家利益”的狭隘理解,而缺少对“理性”“权利”“自由”“人道”等一系列普适价值的最基本常识的认知,“惟目的论”(即认同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目中无人”(即不尊重个人生命的终极价值)常常是他们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民族主义愤青所缺少的是大国公民应该具有的“自信”与“包容”心态,他们骨子里存继的是一种“自卑挤压出来的自大”。

  在我看来,面对网络上气势汹汹的民族主义愤青,正确对待的态度有两条:一是尊重与捍卫他们表达自己真实观点的权利。二是检视“愤青”层出不穷的社会文化大背景。认为“愤青误国”的人们固然可以批驳愤青们种种荒唐不经的论调,但这些论调毕竟不是平空从愤青们的大脑里冒出来,而是外部社会文化环境所植入的。说到底,民族主义愤青不过是当前社会文化大背景的产物——检视我们的社会文化意识环境,对“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片面、阐释,对“权利”“人性尊严”等普适价值的淡漠……如此的思想文化背景是民族主义愤青们茁壮成长的土壤。

  因此,要让“愤青”变成“奋青”,第一要务在于改变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只有当我们拥有了一个充满宽容、人道、理性的多元化思想文化大环境,那些昔日满腹牢骚的愤青们才可能成为包容天下、蓬勃向上的“奋青”。(北京毛飞)(摘自《国际先驱导报》,有删节)

  作者: 发表评论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