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德明“烦了”?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08:11 中国新闻网 |
为什么去年以来营造了强大的社会舆论环境,组织了有效的政府追讨行动,拟订了具体的清欠时间表,还是难以抹掉农民工脸上的伤心泪水? 熊德明大姐烦了。 这位曾因一句大实话引发一场“讨薪风暴”、而后又被迫进城打工的重庆农妇,在成名一年后的今天,忍不住再说了句大实话:因为来寻求她帮助追讨薪金的农民工朋友至少1000多位,自感有心无力,故而只想辞工回家乡“养好自己的猪”。 不要指责熊大姐“觉悟低”———如果这般重大的责任想由一介农妇来担当,本身就是社会的尴尬。 事实上,“讨薪风暴”一度令大面积欠薪现象得以改善,但又至年末,恶意欠薪事件屡屡翻版地现身于今年的媒体上,“民工跳楼讨薪”等种种以生命为赌注的无奈之举一次次在不同地方上演———这样似曾相识的新闻,连媒体与公众都有一种熊大姐似的“烦”,而“烦”的后面,则是更沉重的心情。 一方面,前清后欠的滚动式拖欠现象相当严重;另一方面,一些欠薪民工求助无门,只得把希望系在了熊大姐们的身上。面对这种现象,笔者不禁纳闷:为什么去年以来营造了强大的社会舆论环境,建立了灵敏的欠薪预警机制和严厉的问责机制,组织了有效的政府追讨行动,拟订了具体的清欠时间表,却还是难以抹掉不少农民工脸上的伤心泪水? 此时此际,也许更该反思:在农民工欠薪问题里,是不是还有一些“病根”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来解决? 比如,欠薪原因。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在一些欠薪恶性事件中,包工头与农民工是最直接、最严重的利益冲突方。包工头当然负有重要责任,但似乎又不仅仅是包工头的问题,几乎所有事件中,都涉及了“欠薪链”———由业主、承包方、分包方、施工方等组成的一根“链”,这就有“三角债”问题,有劳动关系的协调、劳动工资制度的完善以及劳动工资决定方式等一系列问题。此“链”不解,由行政力量推动的“讨薪风暴”解得了一时,却绝难维持长久。 又如,解决的“正道”。 农民工外出打工,是为企业工作。这是一种劳资关系。从已有的各式各样的维权法律、法规来看,应不需要通过行政力量达成。遗憾的是,执行这些法律时,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由此也导致了一些企业对劳动保障规定极度漠视的现象。正是这种“渠道畅而难通”,使农民工只能转而寻求政府帮助、媒体呼吁,甚至求助熊德明这样的“代言人”。可是,说到底,即使有了这些强力援助,也往往是“赢了官司丢了工作”。 还有,谁才是解决欠薪的主体。 事实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工资的确定,以及最终是否实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劳动者一方有要价能力或者谈判能力。政府只能是设法帮助他们拥有能力,包括鼓励他们组建工会,进行法律援助,而不可能越俎代庖。 可能还有其他“病因”。套用一句话:依照目前我国的实际管理模式,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欠薪问题,没有政府的强力出手,是万万不能的;但仅靠行政力量,也是万万不够的。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再次批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仍需高度重视”,国务院明确要求“明年春节前务必全部清欠完”。行政干预这个工具可谓用到了极致,综合治理、彻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是时候了。(来源: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