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顶尖学者献计“数字广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09:35 南方都市报

  2004年数字规划论坛今天召开,20多位国内规划界专家将出席

  顶尖学者献计“数字广州”

  本报讯(记者王海涵)由广州市政府主办,广州市规划局承办的“2004年数字规划论坛”将于今天召开。国内城市规划专业的20多名顶尖学者将出席论坛,纵论数字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城市建设不只是高楼大厦

  “我们的城市建设不只是建设高楼大厦,还要考虑交通、环保、生态等多种因素。所以,不仅要有大项目,还要有先进的思维和手段,这就离不开数字规划。”广州市规划局局长潘安昨日对记者这样说。

  据了解,数字规划是当今世界上城市规划领域最先进最热点的重要技术,但“数字城市”并不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它同时也意味着城市管理和规划体制的一次大变革。

  在规划管理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城市规划方案远程专家评审、规划公开的多媒体网上发布、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规划业务的电子审批等。数字规划将成为数字城市的龙头和基础。如:“一站式”便民服务、政务公开等,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应用。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李时锦主任称:“在不远的将来,数字规划将深入到百姓生活的任何方面。”

  广州数字化建设国内领先

  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经济上具备了发展的能力,也有了客观需求;同时,“数字城市”的发展还包含着巨大的产业空间。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城市化水平2005年将达到35%,2010年将达到40%,2020年将达到50%—52%左右。这些大、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公众服务系统必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广泛而又迫切的需求。巨大的市场必将带动更多的数字化产品的研制,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目前美国约有50个城市正在打算建设“数字城市”。我国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很猛。广州在1987年就在全国率先开始了数字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广州市城市规划信息化运作体系,先后开发了城市电子地图系统、规划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规划电子报批系统等,目前的工作效率比传统工作手段提高十多倍。

  数字规划为广州亚运献力

  本次论坛选择在广州召开,正是基于广州在国内的领先水平。同时,由于成功申办了2010年亚运会,广州也急需利用现代技术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为亚运会提供一个更加优美的环境。广州市规划局联合国内四所高校共同承担的一个数字规划基金项目的重要成果,将在论坛上与专家共享。

  已确认应邀出席大会的嘉宾有200多人,其中我国规划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有20多人。建设部顾问、两院院士、广州市人民政府顾问周干峙,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中科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陈述彭,中科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叶嘉安教授等著名学者将出席本次大会并作主题发言,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创新出谋献策。

  名词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综合运用GIS、遥感、遥测、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它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

  解读

  1 数字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据介绍,“数字城市”为认识物质城市打开了新的视野,并提供了全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调控手段。例如,城市规划师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五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就像走在现实的城市街道上或乘坐直升机观察规划、设计城市空间布置、组合配置城市资源、改善交通系统活动一样。

  2 启动数字城市是竞争需要

  国家建设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尚春明认为,现阶段,很多城市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经济上具备了发展的能力;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进行现代化管理,也在客观上提出了要求。有关资料表明,国外已经把“数字化”当成21世纪新的竞争制高点,所以这也是竞争的需要;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字城市”包含巨大的产业空间。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