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包头空难:敬业与关怀同在 媒体与遗属咸伤共悲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09:4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包头十一月二十五日电 题:敬业与人文关怀同在 媒体与遗属咸伤共悲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包头“一一·二一”空难发生后,相关的各种报道铺天盖地而来,参与采访的记者们更是“不遗余力”。在敬业的同时,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更多的还是一种人文关怀。

  害怕看见家属眼泪

  “每次举起相机要拍遇难者家属的时候,我的手老是在抖。”报道包头空难的内蒙古晨报摄影记者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同行认可。

  “这些天里,最害怕看见遇难者家属的眼泪。尤其是看到那些哭泣着的小孩、老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有时甚至还会跟他们一起落泪。”

  一位记者在被遇难者家属拒绝采访后,对上来解释的人说,“不管遇难者家属,有什么样的言行,都是正常的,我们都是可以理解的。”

  接连召开的三次新闻发布会上,媒体最关心的莫过于事故善后工作。对于遇难者家属的要求如何满足、如何向他们进行理赔,几乎每次发布会上都会有记者问起。

  绞尽脑汁“混入”现场

  这次到包头采访的媒体,很多在内蒙古都没有驻站。事发后,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纷纷通过各种关系向当地媒体约稿的同时,自家的记者也被紧急派往现场。但毕竟路途遥远,各地飞包头的航班又少,加上周转耗去的时间,等他们赶到事发现场时,这里早已被警察、武警层层封锁。

  连夜赶赴包头的大多数记者能联系到的官员,几乎都异口同声地说,“遇难者遗体已打捞完毕,现在已经很晚了,你们还是先回去睡觉吧,等明天再说。”那些千里迢迢从北京、昆明等地赶来的记者,几乎没人能在宾馆里安心睡大觉。

  为了能到现场拿到自家的第一手现场资料,他们根本就顾不上旅途劳顿,面对“封锁”,只好绞尽脑汁。终于在深夜的时候,经过当地人的指点,从公园周围的栅栏里钻进公园,偷偷地拍摄、记录现场。毕竟是“做贼心虚”,担心万一惊动值勤人员,被清理出现场,为了看得更清楚一点,有的人甚至还用上了望远镜。

  接下来的几天里,现场依旧被层层封锁。不管好说歹说,守门警察的答复永远只有一个,“不行”。于是有人一大早就“摸入”现场,趁着警察、武警不注意,赶紧拍摄。但很快,尤其是那些摄影、摄像记者,就都会被无情地“清理”出现场。

  记者们不敢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老乡、故交,哪怕是跟自己只有一面之交,这个时候都成了一种宝贵资源。有时为了等外地赶来的遇难者家属、救捞专家,在机场、宾馆,守候三、四个小时也是很正常的事。好多人每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

  祖国南边挂念北陲

  在这次的采访大军中,有一个刚毕业一年的云南电视台小姑娘。在没赶上昆明到北京的东航云南分公司专机后,她跟摄像记者以最快的速度,先从昆明飞到北京,再从北京转机飞包头。一番“折腾”之后,他们终于赶上了事发当天北京飞往包头的最后一个班机。

  在包头,除了不能进入现场外,他们还面临着一个麻烦——不能直接将片子传到昆明。他们在包钢电视台编完片子后,要到包头电视台将片子传至内蒙古电视台,再从内蒙古电视台传到中央电视台。几经周折,片子最终才传回云南电视台。加上路上的时间,完成这些“工序”将花去他们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当记者问及为何要如此卖力时,她说,云南的观众一直在关注着这场灾难的进展。毕竟这是东航云南分公司的飞机,飞机上还有云南的遇难者。

  就在二十四日黑匣子被打捞出来之后,大多数外地媒体准备撤离包头的时候,仍然还有外地记者陆续赶到包头。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