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陕西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状况与对策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5日14:00 人民网

  杨娟茹(陕西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内容摘要:农村青年的有效就业和有序流动,是关系我国整体实现小康的重大问题,在经济欠发达的陕西,就业问题成为影响发展的一个“坎”。本文结合中央1号文件精神,通过调查走访,对陕西劳动力状况和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陕西省情,提出了推动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思路与对策。【关键词】:陕西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分析对策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村青年的有效就业和有序流动,是关系我国整体实现小康的重大问题。处于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和“第一阶梯”的陕西,就业问题被看作是贫困问题的核心,成为影响发展的一个“坎”。充分就业成为各级政府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此,研究和解决就业特别是农村青年就业,帮助他们从弱势中走出来,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关键。

  一、陕西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

  陕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农业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55.7%,其中陕南、陕北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占全省40%左右,73.3%劳动力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村40岁以下青年劳动力占全省青年劳动力的71.5%,调查资料显示,陕西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呈现出“三低”:低龄化、低城镇化、低文化程度。

  经抽查推算,陕西农村有约400万剩余劳动力要向非农产业转移。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事业的发展,全省农村耕地已从1978年人均2.4亩减少到1.5亩,一些地方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耕作方式转变,加上退耕还林等,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在逐年减少。据调查测算,到2005年,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增加到700万人,而青年、初中以下文化、无技无能者又占到他们中的大多数,这支庞大的就业群体面临着生存的极大压力和困难,构成社会生活的弱势,同时给社会增加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二、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情况

  目前,全省在外务工人员常年保持在450万左右,其中在省外务工有约189万人,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新疆等地区,从事采矿、建筑、商贸、纺织、服装、服务、机械、电子等30多个行业的60多个工种。2002年,全省劳务输出收入为65亿元,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当年人均纯收入的16%。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全省劳务输出累计达900万人次,创经济收入300亿元,80万贫困农户通过劳务输出摆脱了贫困,19万劳务人员回乡创办了经济实体或企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主要特点是:

  1、劳务输出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主导产业。调查资料显示,全省50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及27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农民每年外出务工的收入约占当地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的30%,有的达40%以上。各级团组织在配合党政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中,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形成了一批青年劳务输出品牌。仅咸阳的“展翅工程”、延安的“康桥工程”、安康的“富康工程”等劳务输出品牌,每年向省外输出青年劳动力2万余名。

  2、劳务输出管理服务制度基本建立。随着国家及省上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的实施,陕西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管理、服务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及时登记造册,掌握调控外出务工总量,促进有序流动。在输入地设立驻外服务机构,定期回访,及时反馈信息,解决劳务纠纷和务工人员的实际困难,促进了劳务输出的健康有序发展。

  3、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建立了一大批劳务输出机构,形成省市县乡四位一体、城乡结合,省内外互联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截止目前,全省开展劳务输出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达798家,登记招聘人数44.7万人,同期登记求职人数71.8万人,介绍成功就业人数41.5万左右,介绍成功率为32%。有6个市15个县建立了劳务基地,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输出工种,如蓝田的厨师、延安的家政服务员、咸阳的电子操作工、宝鸡和汉中的机加技工、商洛和安康的采矿工等,仅电子操作工,全省各地在广东东莞务工的有20多万人。

  4、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得到重视。近年来,全省各级劳动、教育、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群众团体,纷纷针对农村青年的外出就业,举办就业前培训,每年约为30万人,并在逐年增加。目前参加培训,强化技能,已成为许多农村青年的自觉行动。三、陕西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劳务输出的总体趋势已减缓。陕西每年约新增农村劳动力50万人,而统计结果显示,近3年来陕西劳务输出平均每年增加20万人,扣除其它因素影响,劳务输出量的增长速度仍远低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

  二是外出务工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农村青年外出后,大多和用人单位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期望与现实落差较大,权益得不到保障,导致用工状况极不稳定。

  三是外出务工仍停留在低层次上。由于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缺乏必要技能,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他们一般多流向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电子装配、缝纫制衣、采矿、建筑、餐馆服务等技术含量低、技能要求不高的工作。

  2、主要原因:

  一是职业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市场就业的要求。调查资料显示,全省农村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人口占21.8%,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较低,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比例更低,大部分为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据处于关中地区的渭南市抽样调查,进城务工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0.3%,高、中专文化占7%,初中以下文化占92.7%。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大多数是中小学毕业后升学无望而回乡的,除部分打算外出就业而参加短期技能培训外,绝大多数未经过任何专业技术培训。缺乏就业技能,职业素质偏低,成为制约陕西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瓶颈。

  二是就业观念陈旧。贫困地区青年由于受自然经济影响以及自身素质的局限,对外出就业缺乏必要的现代意识,特别对服务业存有偏见,他们宁愿在当地干肩扛背负的重体力活,也不愿外出做“伺候人”的事,饭店端盘子、家政等行业是他们最不愿意做的工作,面对月薪5001000元的收入,仍频频摇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消极无为,安贫认命,固守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圈内,害怕接受冲击和挑战。

  三是就业前培训成本过高,成为农村青年就业的一道门槛。以技工教育为主的职业培训发展滞后,政府对就业培训的投入不足,对民间培训指导不力,培训费用高、时间短,导致有些培训流于形式,青年实际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许多贫困地区青年因拿不出1000多元的培训费而失去有效就业机会。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家长不愿花钱去培养“打工仔”。加之劳动者缺乏培训意识,培训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劳动预备制度没有完全结合,培训后就业率一般只有30%左右。

  四是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农村青年就业存在严重的思想顾虑。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随意延长工时,有意克扣工资,不为职工参保,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基本权利没有保障。

  五是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低。即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比重偏低,输出规模小。而有组织成建制的外出就业以及跟踪管理等工作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缺少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力度,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导致用工难以规范,同时非法职介机构的存在严重影响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劳务输出形不成规模。2002年度,全省通过劳动部门、群众团体和民办中介机构组织的外出务工人员,只占当年输出量的29%,大部分为自发外出,导致盲目无序就业状态。

  六是外出务工的短视行为。一方面,农村青年为了早就业多挣钱快致富,往往不肯花钱费时参加培训,不求掌握更高技能,而是凭借年轻体健的优势,满足于在以简单劳动付出、短期内获得一定收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没有看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发展后对职工素质新要求这一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企业受利益驱使,靠压低工资,增加劳动强度,减少或缺失必要的员工培训投入实现低成本,获得短期内的高利润,同样没有看到市场发生变化,劳动密集型面临技术密集型挑战时所面对的“民工荒”问题。还有,劳务输出机构同样受短视行为影响,在宣传导向上讲进城务工多,素质要求少,在输出时组织多培训少,数量多质量低,对劳动力进行掠夺性开发。结果是前脚送走,后脚很快又回来了,大大降低了有效就业率。四、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思路与对策

  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农村青年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着一定影响。一方面西部的快速崛起需要大批具有较高素质、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青年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劳动力价值难以在短期内提高,从而为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鉴于这种情况,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对陕西农村青年就业进行统筹考虑。

  1、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村就业容量。在保障国家商品粮基地和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开拓农产品市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积极推行订单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深加工工业等相关产业。从长远看,这不仅可以增加劳动力的农业就业,又可以增加劳动力在加工企业和为农服务中介组织中就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

  2、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生产要素的集中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要求和必经阶段,在西部农村经济由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度时期,应以县城所在地为重点,适度发展有条件的建制镇。通过小城镇建设带动建筑业、建材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同时要落实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机制,建立新型开放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土地流转制度。

  3、加大西部开发力度,促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西部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低廉,而资金与人才紧缺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借助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来弥补资金技术的不足,采取促进就业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抓住中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加速推动科技进步,努力发展高潮新技术产业与知识密集的型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振兴中小企业,依托小城镇加快发展服务业,鼓励青年灵活就业,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经济和就业同步快速增长。

  4、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青年就业的适应能力。陕西应充分发挥教育大省的优势,加强针对农村青年就业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首先要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调整办学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实习训练的力度,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上下功夫。积极支持民办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提高办学质量。其次健全培训体系,加强技能培训。政府应以求真务实精神和发展眼光看待技能培训,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补贴县乡职校、技校、夜校和实用技术短训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训农村青年,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为他们的有效就业打下扎实基础。第三,应出台就业准入法,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资格认定制度,严格就业准入,使就业制度化、法制化,以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其择业能力,并延缓劳动力供给,缓解就业压力。

  5、建立统一高效的职介网络,提高劳动力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化管理。在现有劳动力市场等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各级劳动、人事、群众团体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体系。努力实现省、市、县、乡、村和全国的互联互通,向外出务工青年提供准确信息,提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效能。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外出务工青年的招募、介绍、安置、待遇等规定恰当的原则标准,实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市场化和有序化。

  6、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竞争机制。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必要的机构和程序,防止各种形式的用工歧视。为农村青年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竞争环境。应与输入地政府互相配合,联手改善进城务工青年的生存状态,保障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让他们真正享受“国民待遇”,以解决就业的后顾之忧。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冬语
聆听冬日温暖声音
西游情史
大话西游短信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