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遭遇体制之伤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6日04:31 人民网-江南时报 |
大河报记者 朱顺忠 “再建一座公路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对于年逾花甲的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二桥梁工程部副总工程师万方来说,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眺望一下滚滚江水和那座使“天堑变通途”的南京长江大桥。40年前,万方参与了大桥的设计和修建,因而对大桥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认为自己一生中做得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参与了大桥的建设。 10分钟后,万方老人关上了窗户,坐到书桌旁开始翻阅当天的报刊。忽然,老人的目光停留在一份报纸上,脸上的表情也慢慢有些愤怒。 “在原有基座上再建一座公路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甚至是极其幼稚的想法!”老人脸上带着几分不满,自言自语地说。老人看的是当地一家颇有影响力的报纸,上面刊登了一篇对一位桥梁专家采访的文章。这位专家建议在南京长江大桥原有基座的基础上,在公铁两用桥之间重新建一层公路桥,以缓解目前极其紧张的南北交通矛盾。 11月11日,万方没有吃早餐便向单位走去,老人想再仔细核对一下大桥的数据,因为任何有关大桥的消息都牵动着他的神经。 上千个路灯灯座,几乎全被车辆撞裂开 11月18日早上7时,家住长江北岸的出租车司机刘霞,正拉着一位乘客行驶在南京长江大桥南引桥上。 “小学时我就在课文里看到对‘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南京长江大桥的描写,但我还没亲眼见过长江大桥,现在大桥依然很雄伟壮观吧?”面对乘客的问话,刘霞苦笑了一下说:“现在的大桥已经不比以前了,破得不得了,看着就让人揪心。这么长时间也没有人修,栏杆和路灯不知被撞断了多少根……”刘霞本来还想说点什么,但是她不想打扰这位乘客的兴致。其实她心里觉得,大桥到了今天这种地步,每一个南京人都有责任。大桥修在南京,而南京人却没有关照好它,有愧于外地游客。“为什么不修呢?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见过哪个部门对大桥进行过彻底维修,而长江二桥却装扮得那么漂亮,真是的!真不知道大桥管理部门都在干什么!” 事实上,南京当地媒体几乎每年都有关于大桥“受伤”的报道。去年12月,南京一家颇有影响的媒体甚至以《受伤的大桥》为题,报道了大桥不断受到伤害的情况。该报记者经过调查后发现,南京长江大桥上类似“某某到此一游”和“办理假证”之类的垃圾留言竟达到几十万条! 由于年久失修、铁路提速等原因,大桥引桥梁体横向振幅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超过设计限制;2002年,大桥有两孔钢梁支座更是严重变形损坏(后成功更换)。 记者沿长江大桥南引桥步行向北岸行进的过程中发现,大桥两侧的栏杆很多已经被破坏,有的甚至裸露出里边的钢筋;很多栏杆断裂后,被人用铁丝简单地捆绑住,在大桥南、北桥头堡左右几百米内,这种现象更加普遍;更为严重的是,原本整洁美观的水泥栏杆,如今已是斑驳不堪,随处可见从桥体上掉下的水泥块;整个公路桥面的上千个路灯灯座,几乎全被车辆撞裂开,有的还裸露着被拧成麻花状的钢筋…… 大桥管理处:没有维修资金,缺乏技术人员 “我们太想修桥了,但拿什么修桥呢?”上海铁路局南京分局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办公室汤小玲女士委屈地说。 “现在我们的维修资金非常有限,除了平时零敲碎打地对大桥进行‘缝缝补补’外,根本谈不上对大桥进行彻底维修!南京长江大桥是目前国内10余座公铁两用跨江大桥中惟一一座没有进行过彻底维修的特大型桥梁。作为管理单位,我们感到很心痛,但我们也是束手无策呀!”大桥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崔培德说得更直白。 “1995年以前,南京长江大桥是没有收过费的。1995年以后,交通部门在大桥北侧修建了收费站,但收费主要是针对下关区到六合区的公路,其中还有部分大桥通行费用。每年财政部门向铁路分配1000多万元的资金,这中间还包括对南京车站的日常维修及对铁路的养护费用等,实际维修大桥的费用寥寥无几。现在我们只能本着‘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发挥到最大的作用。” 崔培德接着说:“整修大桥,不单单是资金问题,也有地方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的问题,同时也有人手和技术力量的原因。据初步估算,彻底维修大桥需要2亿元左右的资金,铁路部门显然不可能完全承担。公路桥的主要使用者是地方车辆,当地政府在修桥的问题上理应做出应有的贡献。3年前,相关桥梁专家已经将整修大桥的方案向上级部门作了汇报,同时也和南京市政府进行了沟通。3年来,关于大桥的彻底整修问题几乎年年都要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但是每年都没有动静。地方上不想掏钱,我们又没有那么多钱,现在大桥只能超负荷运转。” 据了解,目前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隶属于上海铁路局南京分局,属副处级单位。大桥管理处目前现有一线职工400人左右,人员结构严重老化,数十年来不仅没有高精端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管理和技术一线,而且还面临着人员大量流失的问题。 “我们隶属于铁路系统,在公路维护方面显然属于外行。由于现行管理体制的限制,我们只得租用地方的铺路设备和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给公路桥铺设柏油路面。随着车流量的连年增加,大桥的铺路周期也越来越短,拿有限的人手和日益增大的车流量相比,我们感到非常疲惫。”汤小玲深深地叹了口气。 维修时间:封闭一分钟,损失几十万 彻底维修大桥之所以困难重重,除了以上资金、人手和技术力量问题以外,还有保障交通和维修时间问题。据崔主任介绍,桥梁专家们在维修大桥所需的时间和是否需要封闭上是有争议的。 有的学者认为彻底维修大桥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而且需要对大桥进行封闭;也有一部分专家认为,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大桥的作用,可以采取公路桥半幅通行,铁路桥减少列车编组的方法,时间可以控制在半年内解决。 但南京长江大桥是沟通我国南北交通的命脉之一,对华东地区来说,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公路桥封闭10分钟,南京市区便会陷入严重的交通瘫痪,封闭一个小时以上,整个江苏省的交通将受到巨大影响;而铁路桥封闭一分钟将造成几十万元的经济损失,封闭10分钟,华东地区的铁路命脉将陷入瘫痪;如果公铁两用桥同时封闭,后果将无法设想。所以彻底整修大桥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当地部门:我们没有管理权 为了进一步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情况,记者来到南京市委采访。南京市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南京长江大桥的管理权不在地方。地方不参与管理,也就不清楚关于大桥的一系列问题;至于为何地方不出资和铁路方面共同维修大桥,这也不是南京独有的情况;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对大桥的维修,仅指公路桥一层的交通是否畅通,并不涉及大桥本身的维修。” 谈到南京长江大桥桥北收费站问题时,江苏省财政厅综合科的魏明告诉记者:“桥北收费站(即宁通公路南京段收费站)每年收的费用总额为1.4个亿左右,其中大桥的费用仅仅占10%左右,资金的重新分配由省交通厅掌握。” 江苏省交通厅公路局办公室的刘前进告诉记者:“南京大桥的彻底维修问题非常复杂,除资金以外还有交通和封闭时间问题,这些我们不好多说。” 总理遗愿:大桥使用100年 东南大学桥梁专家叶见曙教授在谈到我国桥梁管理体制时说:“我国所有的公铁两用跨江大桥中,都存在着这样的体制矛盾,武汉、九江、芜湖等十余座类似的桥梁管理和维护都是这样。铁路管理,地方用,铁路没钱,地方不管。我国所有的公铁两用大桥在若干年后,都会遇到像南京长江大桥的这种难题。体制不改,这些大桥就不能得到彻底维修和良好养护。” 万方副总工程师说:“大桥的桥体质量目前总体来说还是没有大问题的,但由于几十年来的超负荷承载,大桥又遭受了不少损坏。作为亲身经历大桥设计、建设的一员,我非常心痛啊!” 说到这里,老人慢慢走到办公室的窗前,深情地望着不远处的大桥。“如果大桥维护得好,我相信,周总理和许世友将军‘大桥最少使用100年’的遗愿是没有问题的……” 东大教授提出设想大桥新增一层公路桥 为解决南京长江大桥的车辆拥挤问题,经过认真论证,东南大学卫龙武教授针对长江大桥提出改造设想。按照他的改造设想,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大桥进行改造,增加其通行能力。目前大桥由上层(公路桥)和下层(铁路桥)组成,根据目前结构的状况,初步考虑了如下几个加宽改造方案: 方案一:桥面加宽为六车道。由于大桥比较长,实际从桥面通行的行人很少,完全可以将现有的公路桥面两边的人行道去掉,将桥面加宽,使现有的4车道改造成6车道。使得现有的通行能力增加50%。 方案二:双层八车道。就是在现有的公路桥面和铁路桥面中间,通过加固改造,增加一层公路桥面,将现有的通行能力增加一倍。 方案三:双层十车道、人行道下移。就是将方案一和方案二相结合。 请还大桥的本来面貌 我是一名一年有大半年需出差在外地的南京人。但每回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看到原本宏伟的南京长江大桥时都有一种惋惜之情。 我从小为我是生在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南京有长江大桥而骄傲!可现在南京长江大桥已经是伤痕累累,破旧不堪。年年在修,可年年还是能听到它的呻吟……上要承载公路运输,下要承载铁路运输,再加上超负荷使用等等,已经完全超出了它所能负载的历史使命。所以,我在此呼吁,所有南京人民,所有热爱、关心南京的人民,请保护南京长江大桥。同时向相关部门呼吁,请不要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做任何广告,它给我们创造的价值已经很多了。 建过江通道解大桥拥堵 在铁道部系统和交通部系统分别工作了18年的王义遵先生说:“二桥和三桥连接的都是高速公路,不可能为目前主要承担长江两岸城市交通的大桥从根本上减负。” 王义遵先生曾是江阴长江大桥C标总监。谈到南京长江两岸的城市交通问题,他说,现在谈到给大桥减负,很多人都寄希望于长江二桥和三桥能够给大桥分流,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目前大桥的主要压力来自城市交通车辆,而二桥(接绕城公路即一环)、三桥(接二环)都是连接的高速公路,都要收费通过,分流的绝大部分是过境车辆。市政交通是不能收费的,这两座新桥都解决不了长江两岸的交通拥挤问题。除非新建过江通道,如在离大桥不远的地方建过江隧道或者新建一座公路大桥,专门通行城市交通车辆,来缓解大桥的交通。 (南京媒体近期报道,有删减) 《江南时报》 (2004年11月26日 第十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