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正义呐喊(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6日05:3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朱成山 近日,从美国传来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突然辞世的消息,我作为和她有过多次交往的事业上的挚友,深感悲痛和惋惜,几年中4次与张纯如谋面畅谈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恍如昨日。 第一次见到张纯如是在1995年8月9日。那天,张纯如专程从美国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找到馆长办公室,向我寻求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称她正计划写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书并在美国出版。看着眼前这位年轻(当时张纯如27岁)漂亮但不会说汉语的华裔女青年,我既为她的勇气而高兴,又不禁担心:这么年轻柔弱的女子,能否写好有分量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张纯如似乎看出了什么,便随手赠送给我一本她的新著《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看到眼前这部厚似砖头的著作,我对她的疑问一扫而光。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报道起步较晚,西方国家公众对纳粹屠杀犹太人了解较多,却极少知道侵华日军在二战中曾经疯狂地屠杀中国人的史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二战胜利以来的几十年光阴中,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有关日军侵华史实的报道很少,声音甚弱。张纯如愿意站出来为改变这种现状努力,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为了表达对她的支持,我不仅向她赠送了全套馆藏资料,而且委派本馆副研究员段月萍女士,全程陪同她参观和考察市区其他的大屠杀遗址。 张纯如当时对这段历史了解甚少,我向她建议,去日本一桥大学走访古文研究会专家藤原影、吉田裕教授,去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查找资料,去德国追踪当年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主席拉贝先生足迹等。想不到,对事业严谨执著的张纯如,日后真的一一去了那些地方收集资料并很有收获,特别是去了柏林,通过德国教师协会,找到曾任德国中学教师的拉贝先生的外孙女赖因哈特夫人,发现了尘封达59年之久的《拉贝日记》。 1996年8月,我突然收到一件寄自德国柏林的包裹,打开一看,是拉贝外孙女赖因哈特夫人根据张纯如留给她的我的一张名片上的地址,寄来的长达87页的“拉贝致希特勒的报告书”和“拉贝先生简历”。我赶快请省外办的吴中德先生帮助翻译,并对资料的内容和真实性进行了研究和考证,在这过程中,赖因哈特夫人受纽约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的陈宪中、邵子平等先生邀请,于1996年12月12日,在美国首次向世界公布了《拉贝日记》。这件事通过媒体传播后,立即引起了轰动。接着,人民日报社向我约稿,由于我对《拉贝日记》已有初步的研究,所以应约连续写了《约翰·拉贝其人其事》、《日军屠城铁证》和《珍贵的历史证词》三篇长稿,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使国人初步对拉贝及《拉贝日记》的内容有所了解。 我馆还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帮助下,从拉贝亲属那里征集2460页的《拉贝日记》和拉贝先生收藏的128张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复制件,以及拉贝先生当年在南京使用的信笺、木箱、烟袋、拉贝夫妇的墓碑等一批文物;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拉贝日记》,我馆还举办了“拉贝先生之南京资料展”,并邀请赖因哈特夫妇来宁参加该展览开幕式,该展览历时四载,先后接待200多万名观众。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张纯如。如果没有她找到《拉贝日记》,没有她帮助我们与拉贝先生亲属牵线搭桥,恐怕上述许多事情就不会进展得那么顺利。我从内心里感激她。 我第二次见到张纯如,是1997年11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是年系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60周年。从11月17日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罗格斯大学联合举行为期一周的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不仅在美国高等学府是首次举办,在海外也是第一次,我应邀参加。 在这次会议期间,张纯如新著《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在普林斯顿大学举行首发式。我亲眼看到这部新著被一抢而空的场面,为此,张纯如特地向我致歉,说日后一定补送给我一本。张纯如还向我介绍了新著这样定名的考虑,她动情地说,在西方,以纳粹屠杀犹太人为题材的书籍数不胜数,还有许多影视片,所以妇孺尽知。可是,南京大屠杀却被人们遗忘了。她花了几年的时间,广泛收集资料,写成并出版了这部书,正是为了警示人们不忘这一惨痛的历史事件。 1998年2月7日,被译成书名为《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中文版在台湾出版。稍后不久,我收到了台湾方面给我寄来的由张纯如亲笔签名的两本中英文版新著。这使我很感动,因为事隔两月,张纯如仍信守在普林斯顿大学时欠我一本书的诺言,她这种诚实、热情的待人态度,正如她留给家人的遗言中说的,希望人们记住那个曾经“热爱生活,为事业、写作和家庭作出奉献”的她。 我与张纯如最后两次见面,地点都是在美国旧金山,张纯如已从一个柔弱的女子变成敏锐、坚毅的斗士。 在一次关于二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张纯如第一个登台发言。她的15分钟演讲,博得了与会者长时间的掌声,但也遭到某些日本人的憎恨。当场有两位日本人站起来向张纯如发难,蛮横提出了所谓的“疑问”,张纯如立即据理驳斥,批得两个日本人语无伦次。张纯如与日本一些人否定历史之行径作斗争的果敢举动,至今仍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2001年12月13日,我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永不忘却———南京大屠杀暴行史实展”。为此,我给张纯如打电话,约请她出席。录音电话留言后不久,她给我回了电话,爽快地答应将出席我们的展览开幕式及和平祈祷仪式。记得当天晚上,在旧金山圣马利诺大教堂,美国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领袖,南京市副市长陈家宝,张纯如和我等人,排成一排坐在教堂前台上,近3000名美国人与我们一起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祈祷,为世界和平祈祷,教堂内凝重、肃穆的气氛令人泪下。一名摄影师捕捉到了张纯如在祈祷仪式上泪光闪动的镜头。 才女张纯如走了。她走时那么年轻、那么仓促、那么令人叹惜和揪心的哀痛。她像一枝盛开的光鲜花朵,令人惋惜地过早凋谢了;又像一个倒在战场上的战士,身后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为其奋斗的目标和未竟的事业前赴后继;她的正义感、胆略、善良、才华和对历史的责任感,必将赢得更多的人的尊重;她奉献给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26日 第十五版) | ||